其他文章
空降兵如何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5-06-30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现实中,职业经理“短寿”的现象比比皆是。据一份关于职业经理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国内职业经理人的“平均企业服务寿命”只有短短的一年。那些功成名就的职业经理,采取了什么特别的措施得以成功降落并能开花结果?
|
【关键词】职业经理人 空降
据一份关于职业经理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国内职业经理人的“平均企业服务寿命”只有短短的一年。尽管职业经理离职的原因各异,尽管企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在企业管理理念、方法、习惯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但除了问题的本身,更大的现实意义在于,面对这种无法回避的企业生态,作为一名职业经理,该如何由“空降”顺利过渡到“落地生根”?
本文就职业经理空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逐项进行探讨:
一、目的研究不充分——职业经理目的的迷失
当手段与目的的错位变成一种普遍性思维,就不难见到,风起于青萍之末的长寿养生,直至苦行僧般的茶饭不饮,却没有几个人去认真思考自己长寿的目的是什么。
同样,在实际管理中,不少的职业经理空降到企业后,不问青红皂白,就开始了变革,甚至不明白老板的目的为何,就一路狂“砍”,砍架构、砍人员、砍项目,砍到最后自己也砍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卷铺盖走人;也有不少管理者偏执于自己所谓的管理风格,沿着自己的思路一路狂奔,到后来却突然发现方向错了,原来不是老板想要的结果!
作为职业经理首先应该明白,这个企业聘你来的原因是什么?真实目的又是什么?是职位升迁之后的空缺还是业绩太差后的汰换?是新增设岗位的缺编还是与主管管理风格不一致的结果?
原因只是问题,目的才是根本!职业经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招聘你来就是为了业绩而业绩,也许只是为了解决一个瓶颈,也许是为了让你规范一个平台,也有可能是短期的“借刀杀人”,还有可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鲶鱼”效应等等。因此,当职业经理在面对决策者的需要、组织发展的需要和自我推断的需要时,必须以满足决策者的需要为第一要务,然后与决策者在深入的沟通中达成共识,这也是生存的关键。
一般来说,职业经理接手的往往是一些业绩较差的部门,这类部门的前任主管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达到某些人的预期,也就是希望的“落空”,问题是,谁的希望落了空?是上级主管还是服务部门?是谁的参言决定了这个部门主管的生死(也许老板只是个建议的采纳者)?要识别出背后的驱动因素,找出上几任去职的真正原因,做到心中有数,而这也正是自己日后改善的重点所在。
但职业经理的“着陆”法则却是永恒不变:先生存,后发展。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了解老板不深入——与老板匹配度的研究不够
目前,中小企业老板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希望招聘的职业经理能按自己的管理思路去管控、执行,然后达到他所希望的目标,而且根深蒂固地认为,企业的执行力不够、凝聚力不强等问题的原因在下边。这种老板自始至终就没搞明白,企业的很多现象表现在员工,深层根源却在自己,正是他的管理思路导致了今天的结果。一个执行力问题多多的企业,背后几乎无一例外有一个习惯越级指挥或越级汇报的领导者;一个扯皮、没人肯承担责任的企业,背后必然有一个不肯授权、大事小事一把抓的“一言堂”老板;一个朝令夕改的组织天天在喊诚信,职工却在下面偷笑,那么,这个组织必然盛行欺上瞒下。
因此,必须清晰的了解老板的要求是什么,目前现状与要求的目标差距有多大,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现,自己是否适应老板的处事风格等等。
如果一旦选择了一个企业,就不要心猿意马。管理观点不一致属正常现象,永远不要抱怨,而是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界定职责、权限,并在工作磨合过程中及时沟通,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发挥各自角色的作用。
三、平台研究不透彻——没有深入了解降落之后的环境
现实中的很多企业,在招聘职业经理人时,包括老板在内都未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更谈不上提供一个不受掣肘、没有内耗、轻松干事的工作空间。作为高成本“能人”的职业经理,面对的往往是:呆滞僵化的运行机制、盘根错节的家族势力、紧张复杂的人际关系、人心涣散的组织环境,老板急切的变革期待等等。因此,客观、全面地了解企业发展的轨迹和现状,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未来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知己知彼,方能谋定而后动。
现场了解、问卷调查、员工访谈、文件查阅,通过这四种方法,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和分析,基本就能摸清一个组织的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四、自我剖析过粗浅——没有细致分析自己适合的职位类型
一个职业经理人,如果不能透彻的了解自己,不可能获得很好的业绩,更不可能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人生。
彼得先生在其巨著《彼得原理》里为我们清楚地描绘了职业晋升的瓶颈问题,他指出,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直到不能胜任为止。换句话说,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也无论你如何努力进取,总会有一个你胜任不了的职位。这叫职位的“天花板”。
总而言之,适合才是最好的。如果一时没有适合的,那就学会调整自己,以适应岗位的要求。
五、安身立命缺基础——没有选准降落的切入点
中国职业经理的悲哀,往往不是死在做事的业绩上,而是死在处理周围关系的“政治”上,甚至是被评价死的。
有些职业经理由于缺乏变革的经验,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地推行变革,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结果就是,没等三把火烧完,自己的屁股先被烧焦了。因此,职业经理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决定空降后的命运。
作为一个初进企业的职业经理,做事要先做人。如果不被部属所认可,你能力再强也没用。其实部属最关心的,往往不是谁来当主管,而是关心谁能给自己带来“实惠”并看到希望。如果你不能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看得到的“利益”,你说的比唱的好听都没用。所以,职业经理能否迅速融入团队,也是考验其生存能力的重要标志,如果超过三个月仍是“局”外人,则败局基本已定。因此,职业经理要充分利与老板的“蜜月期”,多为员工办一些“实事”,才能得到部属的拥护,便于日后开展工作。
至于管理过程中,究竟选择“无为而治”还是“强势进入”,则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
业绩差的部门,主管往往像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台。新主管一到任,部属则马上开始“倒计时”。这类部门,人心涣散,对主管已经失去了信心,以前对员工的承诺大多也没有兑现,部属在某种程度上被“骗”怕了。所以,这种部门必须让他们重新燃起希望,开始,可以设定一个较易实现的目标,在完成后兑现你的奖励承诺;然后不断地用阶段目标激励来强化部属对言出必行的心理预期。在此期间,角色定位为慎言、强势的领导者,言必行,行必果。同时激励支持者,团结观望者,孤立消极者,以赢得绝大多数部属的支持。
不同的组织环境,不同的业绩部门,管理方式也截然不同,不过只要选准切入点,很快就能获得同事和上级的认可与支持,工作的推动也会无往不利。
六、工作方法欠妥当——关键事件上处理失策
职业经理空降后,大家往往处于一种观望状态,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密切注视着。这时,一招不慎,有可能满盘皆输。初来乍到,几乎都无一例外会遭遇一“关”——个别部属会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刁难”自己,这往往也是对新任主管业务能力是否认可的分水岭。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职业经理首先要洞悉对方之所以这么做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是想考验你一下,还是想证明自己的水平更高?如果对方为了满足自己潜意识的尊重需求,就要放弃敌意,坦诚进行交流,尽量告诉几种备选方案,同时分析每种方案的优劣和可能出现的结果,并真诚征求对方的意见。如果对方跳出来的目的是挑战自己的权威,这时化“敌”为“友”的难度会非常大,怎么做都是“错”。这种人往往有恃无恐,自认为没人敢动他,对这种组织破坏者必须痛下杀手,此所谓“慈不带兵”。不仅要处理果断及时,而且要进行全员通报,并且充分利用这事件大做文章,把自己的权威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实现杀鸡儆猴的目的——此为立威。如果这个人是被操纵者,则正好可以“敲山震虎”。一旦这种苗头性、标志性事件处理好了,就可以变害为利;最怕的是,这时职业经理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等无法统领三军时,一切晚矣。在此事上,如果你无法力主按律严惩,建议还是尽早离开,这个企业没有适合职业经理生存的土壤。
妥善处理关键事件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管理的主动权,以高屋建瓴的高度驾驭整个局势,为下一步组织的变革铺平道路。
来源:网络素材整理
来源:网络素材整理
华 恒 智 信 点 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新鲜的血液,为了解决公司沉疴,很多管理者会“挖角”职业经理人,遗憾的是,从统计结果来看,成功着陆并融入组织的并不多,很多职业经理人在两三个月内闪电跳槽。对此,华恒智信分析员总结出以下几点供引进外部中高层管理者的企业参考:
第一,引进职业经理人之前要明确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引进人才的目的。很多时候企业高薪从外部聘请高管出于“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心态,对于自身的问题没有准确的界定,另外对候选人的考查也停留在企业背景、工作经验的层面,没有结合自身的需求去考量对方是否合适,这就带来了后续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在寻找人选之前要对供求有全面的了解。
第二,职业经理人落地过程中,企业要给予组织政治上的支持。我们引进职业经理人是为了通过改变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这必然会触及到某些员工的利益。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出身的中小型企业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职业经理人开展工作的绊脚石。所以,管理者要帮助职业经理人快速融入组织,在变革中给予必要的资源支持。
第三,管理者要与职业经理人合作,把握好变革的程度和速度。没有人比企业管理者更了解实际情况,职业经理人带来外部的知识和能力使用不当就会水土不服。在这一点上,管理者一不可盲目采纳职业经理人的解决方案,要结合实际深入思考;二不可操之过急,要徐徐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