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章
华为的人才培养秘诀
发布时间:2020-05-19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优秀的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华为从只有六个人的小作坊发展到如近驰名中外的商业巨擘,离不开其精心打造出的华为铁军,华为战无不胜的队伍是怎样打造的?华为在人才培养中到底有着什么秘密? |
【关键词】华为 员工发展 人才培养体系
健康的企业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而当这些人才进入企业以后,更要确保他们所奉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与企业家一致。然而,对于这些优秀的人才,且不说企业如何用好他们,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能否留住他们也是很大的挑战。简而言之,一个组织内部需要充满“又红又专”的人,这是常识,也是关键。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点呢?或许华为的管理经验和智慧能够给你一二启发。
一、用干部培养干部
华为在建立和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遇到过最棘手的问题,是公司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华为从起步到发展,从不到一万人发展到八万多人的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对于任何高速发展的企业而言,员工的大量增加,必然会剧烈地冲击企业文化。在这种冲击下,不仅要避免原有的企业文化被大规模的新员工异化,还要用原有的企业文化同化新员工,企业在快速发展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华为这个巨型企业,在快速的发展中,有很多干部都是85年以后出生的。这些85后的手上,掌控的业务当量,有的会超过几十个亿美金。一般的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么被员工牵着鼻子走,要么牵着员工的鼻子走,基本上都会是“死路一条”。但华为却化危为机,趁势建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发展路径。这背后,即是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既保证了企业文化不变样,又助力员工在一个又一个的岗位上获得成功,而且还能够活得更好,活得更久,有更好的未来。
如何用人以及用什么样的人,就成为华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者们思考的核心问题。在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用干部培养干部。在很多企业和组织中,我们经常听到领导说没有时间去培养接班人、发展干部。但在华为,这种“领导没有时间”的情形就是干部的渎职。华为的高层领导必须亲自参与相应的赋能和发展项目,在华为大学一年数次的高研班级中当老师,这是华为高层领导基本的职责和责任要求,也被纳入到考核中。这个动作,一方面可以提升领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让接受培训的人快速理解公司的相关理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把做出贡献的人和做不出贡献的人分离开来,把做不出贡献的人清理出这个组织。华为坚持干部每年10%的末位淘汰,这就是以奋斗者为本。
干部做不出贡献但仍然在位,会造成对组织极大的伤害。作为一个管理者,证明自己在组织里面存在的价值和有权威,唯一办法就是能够引领商业的成功,做不到这一点,在管理岗位上是没有价值的。
以奋斗者为本和以人为本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以人为本”建设环境,就是为奋斗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为客户和企业创造价值。无法做出贡献的人,也会需要宽松的环境,应该由他自己为自己提供,而不是企业来提供。以奋斗者为本,通俗来说就是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管理追求结果,用结果来证明手段,而不是以手段来证明结果。之前设定的目标,是管理者想要的结果。任何一个绩效和结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兴旺有着直接和举足轻重影响的领域,都需要设定目标。根据这个逻辑,能够实现目标、带来结果的人,就是人才。也就是说,人才与性别、年龄、资历、360度评估结果、能力测评分数等等都没有直接关系,只与结果有关。
华为公司从来不提让员工满意,因为让客户满意才是目的,让员工满意只是手段。很多企业想办法让员工满意,但华为追求的是员工的责任意识。华为也不追求员工的忠诚度,因为除老板以外,组织中最忠诚的人有两种:一种是钱给得多的人,一种是没本事的人。忠诚的成本很高,重要的不是员工的忠诚度,而是员工的敬业度和责任意识。
三、在实战中提拔和培养干部
在华为,人才培养的逻辑是这样的:当某个人在岗位上干出成绩后,把他提拔到更高的岗位上,一方面给他一些知识的培训,一方面容忍他犯错,给他成长的空间。也就是一边给公司带来损失,一边给公司带来利益,同时也成长了。
华为从不做360度评估,因为一个奋斗者应该经常会得罪人的,360度评估出来的都是好好先生。华为当时提拔余承东的时候,很多人就说他不适合做高管。任正非强烈坚持升他做总裁,因为余承东敢于对结果负责。余承东在手机事业部大会上说,他把华为公司所有的股票全部作为赌注,押给公司,如果手机事业部做不好,自己一分钱不要,怎么进华为,还怎么出去。这个人把职业生涯和公司的未来捆绑在一起,这样的人不是公司的人才,还有谁是?这样的人不用,还用什么样的人?
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人,是成不了事的。有一次任正非匿名填了一张人力资源部的招聘表,交给了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看了之后说此人不适合在华为公司工作。任正非评价说,人力资源体系看所谓的素质,其实反映不了人才的本质。在任正非看来,人才首先要是有精神气,有干劲,有冲劲,脑子灵活,价值观与公司一致的人。有人为了钱和职位来华为,往往说起来头头是道,回头就不干,没干劲、没冲劲,这样的人会损害华为。
华为认为,培训提供辅助,并非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华为,知识学习是员工自己的事情。华为员工要学习和提升,参加公司的培训需要交钱。华为的干部自己掏钱参加培训非常多见,也非常踊跃。
任正非曾经说过:凡是没有基层管理经验,没有当过工人的,没有当过基层秘书和普通业务员的,一律不能提拔为干部,哪怕是博士也不能……即使学历再高,如果没有实践经历,也会被公司“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蒙混过关”。因此,“从实践中选拔干部”和“小改进、大奖励”是两个相吻合的政策。一个没有基层经历的人被提拔到公司高层,容易头脑发热,这会导致公司生命的终结。
华为对于干部还有一些具体要求:管理者必须要长期艰苦奋斗,要有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五湖四海不拉帮结派,要有开放、妥协、灰度的精神,实事求是、敢讲真话、鼓舞干劲,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化水平,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保持危机意识、王者生存,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
华为遵循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既可以从地方官选拔,也可以从内部选拔。对于华为来说,高层需要独当一面的经历,处理复杂业务,才能培养综合能力和全局视角。如果在这些岗位做出优秀的业绩后,被提拔到公司高管位置上,才能确保公司做重大决策的时候,这些高管不站在自己原来部门的立场。
华为选拔干部经常来自于几种场景:第一是从成功的团队里面选择干部,这些年在无线网络出干部,因为这是用业绩证明的;第二是要从一些主攻战场,艰苦地区出干部,因为这些人的价值观是经受过考验的;第三是从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一些关键事件中提拔干部。
四、人才搭配——“狼狈为奸”
组织设计,讲究优势互补。组织里面不是牛人越多越好,更多是通过“狼狈为奸”来搭配工作。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单独的一匹狼是平凡的,单独的一个狈也是平凡的,但是狼狈形成合力就很厉害了。在华为,一把手一般都狼性十足,风风火火,不断想办法去扩大自己的地盘,把自己业务做大,在组织里话语权才足,所以拼命去找机会,但一把手在内部可能会疏于管理。二把手可以把内部的事务管理起来,这就是狈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狼狈搭配”。
前线的一线人员都是狼,每天和客户泡在一起,一听到项目信息就马上回来,呼唤解决方案的经理“狈”,由狈给他提供专业的支持,还有提供服务的服务经理,形成铁三角。华为认为,要为组织里匹配全才太难了,而且实现了,也会导致组织不稳定。讲个故事:如来佛在庙里面安排了一个弥勒,还安排了一个韦驮。弥勒佛就是客户经理,笑脸迎人,韦驮会理财。这两位在分别管理庙的时候,都管不好,后来一起管理,就经营得很好了。而且如来佛不搞培训,如果弥勒佛或韦陀会笑又会算帐,肯定有一个会走掉,而且招人接替还挺难,因为人才的标准上去了。所以说管理的价值是,将可获得的人才组合起来,产生“1+1>2”的效应。
任正非军队出身的人生履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华为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影响了华为人的价值观与培养方式,任正非强调狼性文化、军队管理和以奋斗者为本,通过层层传递与严格的培养机制,华为培养出一批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员工,这为华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华为的人才培养历程不可复制,但我们可以从其发展中提炼出值得学习与借鉴的部分,华恒智信分析员从华为的人才培养方法中总结出三个要点:
1.将企业文化融入具体行为和管理要求中。华为的狼性文化最开始由任正非一人提出,但最后贯彻到华为员工每个人身上,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理念传递到给了每个华为人,这使得华为人凝聚成一个整体共同站斗,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得华为坚不可摧,而华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华为将文化转变为对干部员工提出的职责要求,包括干部必须做培训师、提拔艰苦奋斗的人员、员工必须深入一线等,这些具体要求将价值观贯彻下去,要比喊口号更重要。例如以干部带干部的方式,让上级将华为文化传递给下级,让老员工同化新员工,具体的方法如导师制、师徒制等,让有经验的导师与新员工双向选择,不仅可以帮助新员工更快的熟悉企业文化与价值观,还可以建立双方关系,促进团队合作,同时锻炼和检验导师的领导力和培养员工的能力。
2.针对员工的特点重点培养,专项突破,不追求全才。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个员工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部分,企业需要在考核中识别员工的个人能力并进行重点培养,比如培养路径可以分为管理人员培养和技术人员培养,专业技术中再细分各个领域与层级,让员工在专项领域中培养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同时重点培养其中最具备潜力的人才。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情,能够提高公司效率,节省人力成本,同时让精通不同技能的人才互相搭配,更能事半功倍。
3.注重知行合一。华为对人才的培养非常注重实干,基层员工需要做好本职工作,管理者必须从事过且熟知基层人员的工作。在人才培养与评价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纸上谈兵,培养人才不能只是单纯教授员工理论知识或者从知识层面对员工进行考核,关键是让员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实践,真正在工作中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收益。员工通过学习和培训后,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训练,同时辅助合适的考核检验员工是否真正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