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绩效考核是负激励
发布时间:2014-07-11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绩效考核中若结果对员工来说很不合理,不论是考核方法的问题,还是制度、实施的问题,都可能会对员工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成为负激励。如何才能避免绩效考核负激励呢?
|
【关键词】绩效管理 绩效面谈 跨国企业 生产制造行业
小王是某跨国公司生产部员工,该公司成立一年多,公司年终福利制度之一是年终奖。据了解该公司平时并未对生产部员工进行月或季度的绩效考核,为了给年终奖的发放提供合理依据人力资源部制定了一张文字性的考核表,要求生产部各班长对本班组员工进行年终考核,考评项目中的一项为对员工的操作技能的评价:A 、熟练工 B、 一般 C、学习中 (注:班长考评完未把考核结果公布给本班组的员工知晓)。
这天小王有事要找班长解决,因班长不在,他无意间看到办公桌上一张对自已的考核表,小王发现在表中班长对自已关于操作技能评价是:学习中。看到这种考评结果小王感到大失所望且愤愤不平,其在工作中再也没有往日对工作的积极性了,他想自已进公司工作已整整一年,从刚进厂对机台操作的一知半解到如今的操作自如,最终得到的是班长对自已的这种评价,他深深地体会到这种考评结果的不公平。他反复检讨自已:平时工作中都能按照要求完成生产任务,只是比较不注重人情世故,对其主管没有投其所好的适当讨好。
浅析:
从做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该主管在考核中真的对该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了吗?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倡导: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公司以人为本等等企业文化。特别是在今天企业用工缺口那么大的情况下,如何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而我们的部份主管却用这种心态来对待考评,其结果可想而知,带来了严重的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
第二、站在基层主管的角度我们反思:如果说一个员工进公司已经一年了,在主管眼中仍然还在学习中的话,身为直接主管的你是否应该先检讨自已:是否尽到了主管的教导责任?
第三、凭着管理者个人对员工的主观看法去考评员工,对有能力且认真工作的员工来说是不是一种不公平?正常情况下应该把考评结果光明正大的张贴在公告栏上,让每位员工都了解自已的考评结果,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员工能更好的检讨自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四、作为专业的HR人员在做设定考核系统时为何不对一线员工进行量化考核?生产部门的考核指标都是可以量化的,如:生产效率、出勤状况、品质达成率、配合度等等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
第五、我们反思平时都未对生产部员工进行考核,年终为了年终奖才进行这种模棱两可的考核是不是太主观了?是否有些以篇盖全的味道?就像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缺少基础建筑。正确地说平时的每月考核应成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所以人力资源部作为主导和协助考核方案的部门责任重大,平时就应该把基础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起来,同时应配合有效的监督机制并行,别让它流于形式,成为基层主管手中一把不公平的利刃。
第六、这种考核方式它最终起到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目的了吗?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不但没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反而使员工丧失了原有的工作热情,带来了不可预估的负激励。
因此当公司的基础管理还比较薄弱时不宜冒然的推行绩效考核系统,虽然很大部份公司都觉得它能给企业带来一个很强的激励机制。因为它受企业内部环境的制约,如果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好那么它已具备推行绩效管理的良好条件,实施起来效果显而易见而且能如鱼得水,反之就可能出现像案例中的负激励。当然每家公司利用考核系统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也不能一概而论,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每位主管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心态来对待考核,这是值得HR深思的问题。
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中永远的课题,请广大HR善用它,别让它成为员工的负激励。
来源:网络素材整理
来源:网络素材整理
华 恒 智 信 点 评
案例中,该公司的绩效考核目标就是为了发年终奖,考核指标的制以操作技能为例,就设定的三个无法明确区分的层次,考核时只是依赖于班长打分等等,很突出地体现了其整个绩效考核的盲目性、不科学、不规范性。绩效考核如今已成为大部份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众所周知,数据化管理可以最直接体现问题的关键和管理中的弊端,但企业不能因此而就盲目地去进行绩效考核,像案例中这样的绩效考核,不仅无法激励员工,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影响工作绩效。
一个好的绩效考核系统就像一台性能良好的发动机一样可以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到极限,生产效率的提升就是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而不让它成为制造问题的部份。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会成为员工为之拼搏和奋斗的目标,而考核制度的公平合理性也直接影响员工之后的工作状态。因此,企业在实施绩效考核之前,需要做足充分的调研等准备工作,明确绩效考核的目标和作用,营造良性的绩效考核氛围,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考核制度,以及奖惩方案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否则,绩效考核不仅达不到其应有的作用,还会跟案例中一样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