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人才市场为什么找不到好人才
发布时间:2014-09-1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为什么人才市场没有好人才呢?因为优秀人才是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所以他们用不着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即使他们因为个人原因辞职,也会被同行业抢走。更何况,没有特殊原因,老板几乎不会放人才离开企业的。
|
以前的企业一旦缺人,第一个想到的办法就是到人才市场上去招聘。可是现在的企业发现真正的人才并不去人才市场。在人才市场找工作的人大多数没有多少才能,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普工。
为什么人才市场没有好人才呢?因为优秀人才是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所以他们用不着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即使他们因为个人原因辞职,也会被同行业抢走。更何况,没有特殊原因,老板几乎不会放人才离开企业的。因为企业老板大多数是精明的,人才的核心价值就是为企业创造效益,他们谁会跟利益过不去呢?所以对于有价值的员工,谁也不愿意放走。
试想,每个企业老板都留着人才不放,人才市场哪里会有人才呢?也许有人说,人才市场那么多人,难道就没有人才吗?有,不过大多数是潜在人才,这就是需要看老板的眼光和运气了。如果运气好,可能会遇到。运气不好,也许会遇上一些假冒的人才。因为多数求职者在找工作时,他为了获取老板的信赖,往往会夸大自己曾经的功劳。说自己过去多么的能干,然后又责备老板多么的愚蠢,不懂得重用他,信任他,所以才离职走人。对于这样的人才,老板一定要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而且要用心思考,千万别被他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自己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好人才。
要知道,真正的人才首先一定是人品好。如果一个到处说以前老板坏话的人,那么我相信这个人也好不了多少。因为好人才即使离职,也不会怪公司,怪老板,他们多数会说自己的不是。所以凡是指责他人不是的人,老板就要注意事实的真实性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如果这个人真的吹得那么有本事,那么为什么他还要到人才市场来找工作呢?如果是省外的人才,那么另当别论。因为他对此不熟悉,别人也不认识他。如果是本市区的人,那么相信行业会有人关注他,除非他不优秀。因为优秀的人才在行业内是出名的,然而,不管做什么行业,几乎不可能只有一家企业在经营,一定有同行。所以对于同行的说,他们找到人才就等于找到人钱财,老板怎么会不关注人才的去向呢?
为什么现在的企业招聘大多数要求有经验呢?因为有经验者进入企业后,马上可以将经验转化为财富,而学历转化为能力,老板既需要投入时间,又需要投入财力,而且还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大多数老板不想用应届毕业生。因为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成本太高,风险大太,利润太低。当然,也不排除有好人才。只是大多数老板不敢去冒这个风险。所以现在企业一旦缺人,特别是缺少那些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营销人才,那么老板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挖人,虽然这个办法不可取,但是管用。对于老板来说,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除非两个老板真的很熟悉,否则,他才不管道德不道德。
因为人才市场找不到人才,所以导致现在无用的人没人要,有用的人才抢着要。当然就导致现在企业缺人,人员失业。因为一流的企业想要一流的人才,三流的企业也想要一流的人才,然而,一流的人才只有少数人,所以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一流的人才想进入一流的企业,三流的人才也想进入一流的企业,然而,一流的企业也只有少数,所以无法满足求职者的需要。最后,剩下的就是三流企业或二流企业和三流人才或二流人才,当然,他们就是谁也看不上谁了。所以导致企业缺人,人员缺工作。
虽然人才市场的招聘会每次招聘时人员爆满,但是大多数是重复的招聘者和求职者,可就是谁也不迁就谁。企业看不起人才,人才看不上企业。因为他们都想不改变自己,只想要求别人,所以人才招聘会的双方都是希望而来,失望而去。对于企业来说在人场市场招不到人才,对于求职者来说在人才市场找不到工作。他们都想不通,却不会反思自己。
来源:网络素材整理
来源:网络素材整理
华 恒 智 信 点 评
现场招聘是一种企业和人才通过第三方提供的场地,进行直接面对面对话,现场完成招聘面试的一种方式。现场招聘一般包括招聘会及人才市场两种方式。
招聘会一般由各种政府及人才介绍机构发起和组织,较为正规,同时,大部分招聘会具有特定的主题,比如“应届毕业生专场”、“研究生学历人才专场”或“IT类人才专场”等,通过这种毕业时间,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的区分,企业可以很方便的选择适合的专场设置招聘摊位进行招聘。
人才市场与招聘会相似,但是招聘会一般为短期集中式,且举办地点一般为临时选定的体育馆或者大型的广场,而人才市场则是长期分散式,同时地点也相对固定。因此对于一些需要进行长期招聘的职位,企业可以选择人才市场这种招聘渠道。
另外,根据企业所在行业、所招聘岗位特点、目标应聘者的特征等,企业需要拓展和采用不同的招聘渠道,如中高级管理人才可内部提拔、委托猎头物色或参加高层次人才招聘会、软件开发人员适宜网络招聘、操作工人适合在劳动力市场招聘等,提高招聘的针对性。同时,还可以采用内部员工推荐的形式(当然对内部员工推荐人员的录用与否,最终要通过公平竞争、由用人部门和招聘部门决定),减少招聘的盲目性。实践表明,“应聘者——参加面试者——录用”之间,有效比例约为10%至30%,只有广开门路,才不至于使招聘部门无米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