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
韩都衣舍:小组制背后的管理能力
发布时间:2015-06-29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互联网+”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触网”,向电商取经。从淘宝起家的韩都衣舍是电商品牌中的成功典范,其背后有一套严谨的组织结构和运营制度,同时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开创了“以小组制为核心的单品全程运营体系”……
|
【关键词】韩都衣舍 组织结构 小组制
韩都衣舍的小组制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甚至为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指明了一个方向。如果说,小组制更像是顺势而为的机制设计,那么,这种管理能力的发育,则更像回归本质的内功修炼,它会让企业走得更远。
2008年春天,济南,赵迎光带着7000块钱开始了韩都衣舍的创业之路。2008年底,韩都衣舍销售额做到了300万元,2014年底,该数字已达到15亿元。更为难得的是,韩都衣舍在经营过程中找到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这便是在电商圈里被传得赫赫有名的“以小组制为核心的单品全程运营体系”,简称“小组制”。这一模式将传统的直线职能制打散、重组,即从设计师部、商品页面团队及对接生产、管理订单的部门中,各抽出1个人,3人组成1个小组,每个小组要对一款衣服的设计、营销、销售承担责任,相应的,小组提成也会根据毛利率、资金周转率计算。
韩都衣舍的小组制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甚至为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指明了一个方向。然而,韩都衣舍的单品全程运营体系的真正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小组制及为小组制提供服务的公共部门,还在于韩都衣舍形成了过硬的服装品类管理能力。如果说,小组制更像是顺势而为的机制设计,那么,这种管理能力的发育,则更像回归本质的内功修炼,它会让企业走得更远。
韩都衣舍公司层面对各个子品牌、小组给予的支持与服务,是多品牌持续扩张更关键的原因,可分为三条线:
其一,按照规模和成长性划分,集团总经办下设两个组,品牌规划组与运营管理组。品牌规划组的定位在于帮助品牌走完“从无到有”的过程,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商标注册、知识产权保护,等等,从0到1000万元,这个阶段的品牌都由该组来协助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运营管理组的功能则在于“从小到大”,过了1000万元以后,主要由该组提供支持。
其二,按照功能和合伙人的注意力划分,分成产品系和营销系。赵迎光谈道:“其实我们每个子品牌也是由这两个部门组成的,每个子品牌的标配是15人,10个人做产品,5个人做营销,即产品团队加营销团队,光有产品没有用的,对于子品牌的孵化,营销能力很关键,你怎么提炼卖点,怎么做产品规划,这是需要一套能力的。”
其三,由企划部提供专业支持。韩都衣舍的企划部有将近100个人,相对其2600人的员工总数,这一比例是惊人的。企划部负责制订详细的企划案,以此把握品牌和品类的产品结构和销售节奏,为品牌规划组和运营管理组提供专业建议。商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在韩都衣舍,产品设计必须符合企划周期。
也就是说,韩都衣舍的小组制有两套并行不悖的逻辑,一是自下而上的人人创新,二是自上而下的中央控制。某种意义上,企划部相当于韩都的发改委与数据中心,根据历史数据,参考年度的波峰波谷节奏,制定目标,然后分解到小组。企划部的有效控制对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工作是极为关键的,否则每年由小组制策动的数万款产品下单,没有节奏控制,纯粹找死。
韩都衣舍已经不再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从能力上看,它就是一家服装企业,这可以看作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万众创新之下的一种保守。人们越来越能够理解:重要的不是互联网,而是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回归商业的本质,最终留下来的将是那些更懂这门生意本质的企业,而非更懂互联网的企业。
来源:网络素材搜集
来源:网络素材搜集
华 恒 智 信 点 评
在服装快消化的时代,如何缩短产品的研发、推广周期,快速应对市场新需求,是很多企业在思考的问题。电商品牌韩都衣舍为每一件单品配备3名员工专门负责,这种创新大胆的组织结构被电商圈奉为标杆,也帮助韩都衣舍奠定了中国互联网快时尚第一品牌的基础。对此,华恒智信分析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企业在设计组织结构的时候可以引入这些模块:
第一,针对单品的小组制,提高灵活性和专业性。韩都衣舍和华为,两个大相径庭的行业,都采取了类似的结构。以韩都为例,产品设计、商品页面设计和生产管理专家共同对某一个单品负责,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让资源更加集中,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也更加迅速。所以,管理者可以采取小组制的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小组制的人力成本较高,不适合大批量、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
第二,统一的市场调研等部门,提供营销、法务的一体化支持。如果说小组制是前端的“尖兵”,那么后台支持是重要保障。以日化为例,一家公司在该行业可能有多个品牌,产品迭代迅速,如果每个产品团队都分配资源去做市场调研,无疑是浪费成本进行重叠性高的工作。所以,在小组制的模式下,市场调研等职能应该放在幅度更广的平台上,类似的,法务、人力资源等职能也是如此。
韩都衣舍的管理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传统行业“互联网+”成功的本质不在于电子商务的程度有多高,而在于企业对所处行业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