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English
咨询电话: 400-818-7856 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华恒智信,共同分享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工具,与顾问专家面对面!

中国制造业在经历疫情考验之后的走向观察

发布时间:2020-04-14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核心观点摘要:
一场疫情如同对中国制造业的一次大考,经受了压力、挑战,同时也有新的机遇。中国制造业这次疫情中凸显了其门类多、供应链齐全的优势,得以让国内众多制造业有很强的柔韧性和快速排列组合的能力。服装、电子、汽车企业迅速转产口罩,靠的就是稳定而灵活的供应链。
在此次疫情后,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从过去企业间和产业间有限环节、有限流程的协同,发展到现在跨行业、跨区域的大规模供应链协同。跨领域供应的背后,是我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下供应链企业利用其生产管理、市场协同、技术输出等能力,通过打通各个环节的数据壁障,构建了不同产业、不同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实现了一体化供应链运作。
特别是随着中国新冠疫情渐缓,海外疫情迅速扩散,中国制造业奋力突围,积极复工复产,跨界转产,在保障国内物资充足的情况下,向多国多地提供了医疗等物资援助,此举更加巩固并提升中国制造在世界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
最后,有一点或许许值得关注:那就是如何应对一些国家出于产业链安全考虑的企业迁移?
在本次疫情中,不少欧美发达国家突然发现自己连制造一个口罩的产业链都不完整,不禁感到焦虑,这或将在疫情后引发部分产业链上的企业回迁。
哪怕是近邻日本,近日也计划从经济刺激计划中拨出2200亿日元,帮助日本制造商将生产线迁回国。据《华盛顿邮报》和彭博社4月9日报道,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工厂关闭,日本2月从中国的进口量下降了近一半,影响了部分日本制造商必要零部件供应。日本综合研究所的经济学家关辰一说,一些着重于出口的在华日本制造商已经在考虑搬迁,此次政府预算肯定会为这一行为提供动力。” 他说,那些着重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制造商(如汽车厂商)则不太会搬迁。世界贸易组织本周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严重破坏了全球贸易,“在价值链联系复杂的行业,特别是电子和汽车产品领域,影响将更大”。
这对中国制造解决基础就业来说会产生一定影响,从前的“用工荒”会得到一定缓解。但也需要防止产业迁移的大幅增加影响到就业面,不然,一直以来依靠制造业为主的就业模式或将发生变化。服务业之前也是解决中国大量普通劳动者的另外一个重要就业渠道,但在此次疫情中除外卖和快递之外,大多受影响程度更大。而在全球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的当下,粮食问题却成为多国关注的焦点,或许,中国未来的农林业也将成为普通劳动者就业的另一重要渠道。同时,考虑到庞大的就业人口和国家城镇化的刚性需求,中国制造也应该放弃之前曾一时盛行的“去低端化”言论,应建立覆盖低、中、高三种不同层次的产业链体系,在形成更强闭合能力和就业安置能力的同时,也提供更强的独立性和竞争力。当然,那些高耗能和污染的低端制造业除外。
而想让全世界都爱上中国造,性价比仍然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这也要求中国制造在提升自身品格的同时,能不断地“节能减排”,走高性价比的中国制造路线。如果能实现这样的发展战略,则外资的产业转移也不会影响到中国的市场地位和就业。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在疫情爆发的前、中、后期我国制造业面临了怎样的困境和新突破的角度,洞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走向以供各界参考。
一、制造业对于中国经济及就业的深远意义;
制造业对于中国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就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10年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主要靠制造业支撑,工业大国、军事大国,都是靠制造业。制造业和疫情的关系,虽然不像饮食业、旅游业这么直接,但其影响却是深层次的。
其次,2018年年中我们就提出了稳就业,而制造业是解决就业,甚至是中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现在还有2.4亿农民工,制造业是大头。通过发展制造业,搞工业化,中国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城市化。制造业一旦持续停工停产,不仅是中国工业化进程要停,城市化也要停,稳就业也就成了大问题。
因此,制造业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是否能在疫情中奋力突围成为疫情后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
二、疫情前、中、后期,制造业在不同阶段经历了什么?
1、疫情爆发,制造业面临着停工停产的焦虑;
2019年12月08日,全国第1例新冠肺炎在武汉发病;2020年01月27日,国务院通知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至2月2日,后国务院又发出通知春节假期延长至2月10日,此时的企业、工厂、店铺已全面停业。
这些“暂时停止”让原本应该春节后复工的工厂不能正常运转,一场关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战已经打响。
中国企业联合会通过网络数据平台对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进行了定向调查。调查样本的地区分布在全国26个省(区、市)调查显示:500强企业中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58.98%;最高的为黑色冶金行业-71.96%,而动力装备制造行业则不到68.5%。
企业停工,无法正常运转,企业许多资金问题也就接踵而来。
有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大多数是以每个月固定成本在百万以上的企业为主,因此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会面临“现金流压力”。30.8%的企业其现金流维持不到3个月;现金流维持不到半年的企业高达56.2%;而以线上经营为主的企业中现金流能够维持3个月以上的达到72.87%。
以上两组定向调查数据就足以说明疫情爆发后制造业生存的艰难。
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线下经营企业,疫情爆发后劳动力短缺是企业发展的巨大绊脚石。有些工厂甚至一个人扛起整条生产线的生产任务,最为典型的是江苏苏州相城区一家精密机械公司负责人袁宏伟,他的生产车间内晚上10点依然灯火通明,不同于以往多名员工协同加班作业,如今偌大的工厂内只见袁宏伟一个孤单的人影在忙碌着。傍晚他刚把最新一批完成生产的过氧化氢消毒器零部件送到无锡的组装工厂,袁传伟忙着赶下一批工。“这批消毒器是送往湖北抗疫一线的,早一天完成,就能早一些帮助更多人抵抗病毒。”袁传伟说。
1月26日大年初二,正在盐城过年的袁传伟突然接到无锡一位合作伙伴的紧急电话:疫情严重,湖北急需过氧化氢消毒器为医院消毒。盈玛精密作为这款产品的样机生产厂家,技术成熟。合作伙伴希望袁传伟赶快复工,在2月12日前赶制1000套组装消毒器的零部件设备。
当天下午,袁传伟联系材料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确保生产物资能够及时跟上后,星夜返程,赶到苏州时已是凌晨1点。1月27日大年初三,袁传伟紧急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复工手续。当晚,一个人的生产线正式启动了。
编程、采购原料、准备刀具、加工、质检、送货……原本需要5名员工协同完成的工序,袁传伟硬是咬牙一人扛了下来。为节约时间,他吃住都在工厂里,累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
一套设备共有10多个零部件,在5名员工齐备的情况下,做完200套需要15天左右。袁传伟靠着连轴转,硬是在10天时间里独自完成了100多套。9日,距离订单交付还有3天时间,袁传伟说:“已经完成大部分产品,可以准时交货。”
由于采用动态交货机制,袁传伟前期生产的零部件已经由无锡的合作伙伴组装成过氧化氢消毒器成品,陆续发往湖北抗疫一线。
随着这批订单即将完成,袁传伟的企业按照客户要求,准备马上着手研制更新型的消毒器样机。一旦新机型通过测试,就可以批量生产,更好地为抗击疫情服务。“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疫情一定会退去,企业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袁传伟说。
自收到“火线订单”10多天来,企业里仅有袁传伟一个人坚守在日夜不停的生产线和供应链上。
“公司员工主要来自河南、福建等地,早已回乡过年,短时间内无法赶回苏州,而且手头现有的物资也不能满足如此大量的生产需求。”袁传伟考虑到人力、物力等实际情况,最终接单200套。他说:“一个人也能生产,尽力而为。”
像袁宏伟这样一个人扛起一条产线的生产,在疫情初期不是少数。疫情爆发的节点刚好在春节期间,大部分员工都返乡过年,无法复工,工厂人手不足,订单交期在即,许许多多工厂负责人独自扛起生产的重担,然而,还有一些企业无奈只能关停厂房,承受巨额损失。
2、慢慢恢复生机,企业逐步复工;
 (1)国家稳步推进复工,提出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
 2月6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会议指出,除湖北外,全国其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总体稳定、病死率低,要合理配置资源,避免不必要恐慌,在继续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有序恢复正常生产,既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好保障,又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
 2月28日,国资委推出多重举措保障,推进各类生产企业正有序复工复产,提出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许多防疫部门亲自到企业现场指导防疫工作。
 各地企业积极响应号召,逐步推进复工进程。
川开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莉为了企业顺利复工,亲自到双流区西航港开发区管委会,抱了一箱资料交给管委会工作人员。这个沉甸甸的箱子里是川开电气1300多位员工的健康承诺卡以及企业的复工申请。
疫情之下,按照成都市的要求,企业开工前要完成两个方案——企业复工方案和疫情防控方案。
“企业有复工意愿的,必须符合5个条件才可以提出复工的申请备案。”成都市经信局局长陈志勇此前表示,一是没有来自疫区的职工;二是在蓉职工中,没有疫区旅行史或密切接触史;三是,企业为职工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用品;四是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封闭管理,来减少人员的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五是,企业还要落实好日常的防控管控措施,包括定期给职工检测体温。
“这么多人,我们防疫压力大,就怕出意外。”杨莉说。上述五个条件从各个方面要求了企业复工后的防疫能力。只不过,特殊时期,在全国防疫需求集中爆发的时候,作为一家员工数超千人的制造企业,准备复工是一项颇为艰巨的工作。
川开电气员工数1300余人,企业要收取员工的健康证明,进行人员排查,以及开具“复工函”都是很大的工作量。
“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用品”,着实让企业和地方政府花了不少精力。
“想要复工,口罩需达到申报复工人员数维持7天的量。”杨莉说,这就意味着开工前公司至少要筹集到5000个口罩。
2月9日,川开电气的母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从青岛总部“人肉”送来了5000个口罩;双流区政府也在到处帮企业寻找采买防护用品的渠道;公司还发动管理层把自家的测温枪、多余的口罩借给公司使用。
“目前我们的口罩已经囤了1万只,手套、消毒水也备到了复工的要求。”杨莉说,“我们从1月25、26日就开始准备这些物资,贵,且难买。”
除了筹集物资,企业还需要做好其他防疫措施。驱车经过工业园区,记者看到好几家复工企业的大门口都摆放了新冠病毒的防疫指南。企业在厂区内设有隔离间,若是有发热的员工将送去观察,再有情况将送至区上的集中收治点。
川开电气还在厂区配置了广播,录制疫情防控的注意事项,洗手篇、口罩篇、衣着篇……在休息时间给员工们滚动播出。
2月10日,川开电气正式开工,只预留了一个人行通道,其余大门关闭。员工排队量体温、喷酒精、领口罩,完成了这三步,才能进入厂区。
目前,川开电气采取线上线下同时开工的办法,返厂的工人约600人,其他营销、设计等支持部门采取移动办公的方式。
除此以外,2月8日,杭州市政府通知企业可以通过钉钉提交复工申请,需要提交员工健康状况、所在区域等全盘信息,不到一个小时,朝阳轮胎的申请资料就已经通过系统递交成功,3600多名员工无一错漏。2月10日,朝阳轮胎作为杭州首批复工企业正式开工,成为第一批转起来的制造企业。
达利凯普是一家基础元器件领域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当前的项目进行了‘紧急、重要、经常性’三级任务划分,针对不同任务定位关键重要人员,优先安排复工。其中,140余名员工担负紧急项目,第一批复工;第二批复工的是担负重要项目的员工;然后其他员工,在家隔离进行网络办公。”
(2)首批复工企业面临“次生灾害”;
首批企业复工一个星期,许多问题开始浮现——员工到岗率低、物流不畅通、上下游产业链仍未复工,导致首批复工的企业一线运转仍然吃力。20%的企业复工时间在2月10日,50-70%的企业复工时间在3月1日前后,约70%的中小微企业应该在3月10日前后正式复工。
以河南为例,河南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68.4%,累计复工14133家企业,其中郑州、洛阳、平顶山、鹤壁、漯河、许昌、新乡、三门峡、焦作复工率超80%,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复工企业产品、原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复工的节奏不一致,大部分事业单位无法全面开始正常的生产活动,造成生产要素闲置和物流人流阻塞,产业链上的配套生产会出现断层。
a、通信设备领域;
2月10日是山东省确定的复工时间,但浪潮集团副总裁孔亮接受采访时坦言,当前,返岗员工的数量和比例是最大的难点。另一个复工的难点则是物流。主要物流企业要2月10日后才开始运转,而工厂复工都需要原料,现在原材料涨价的情况倒是没有,但是原材料运进来可能需要一定时间。
浪潮集团还是大型企业,根基扎实、抗冲击能力较强,而广大的小微企业稍有一个环节不慎便岌岌可危。一家在广东潮州的不锈钢制品加工厂,原材料来自浙江,现在运不过来,没有材料就没法开工,海外客户正在流失。而这样的小微企业比比皆是。多家小微企业都发出公告,寻求原材料供应合作。
b、日用品领域;
另一家生产日用品的公司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是义乌第一批复工审批通过的工业企业,正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步复工。不过,在做好万全防疫工作的同时,在目前疫情防控的严峻环境下,复工在客观上还存在巨大挑战。
义乌双童董事长楼仲平介绍,复工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很多地方的员工在当地封村封路下想出来并不容易,乡村到城市的公交停顿、道路中断,工人想回一时还回不来。再加上多数员工听到回来后需要隔离14天就不想返厂,企业在短期想恢复正常生产难度较大,需要一定时间的耐心等待。
其次,经历了传统春节的假期停工,供应链本身处于断裂停顿,就算现在部分企业复工生产,但由于大部分上下游企业还处于停工状态,产业链一时无法恢复,即使部分恢复也残缺不全,制造企业对产业链高度依赖下缺少任何一项资源都会重新停摆。原料、辅料、包装、零件、配件、维修、模具、第三方服务都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家产业链工厂协作,而目前环境下要修复上下游供应链也需要一定时间和耐心。
最后,作为制造业产品销售端的基础物流、运输配送、港口海运、报关报检等第三方配套,如果后期不能链接贯通,所谓正常生产就无从谈起。就算复工生产了,也会由于上述问题带来的制约而面临重新停产,而此时就有可能给复工企业带来二次伤害。
“基于上述问题所可能带来的调整,企业在是否选择马上复工问题上要结合企业自身的详尽考量。如果企业本身不受交货等因素的压力影响,等待疫情缓解后复工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楼仲平提醒。
c、汽车制造领域;
汽车制造商蔚来汽车,从2月10日便开始组织员工正式复工复产,是汽车制造业中复工最早的企业之一。据悉,蔚来合肥工厂满负荷生产员工近1700人,2月10日起正式开工,是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第一家复工的重点企业。相关负责人辜向利说:“汽车的供应链相当复杂,汽车零部件有上万个,关键性零部件就有两千多种,这其中体现的是短板效应,缺一不可。但零部件厂商分布在全国各地,要调配这部分资源非常艰难。我们第一周复产用的是区间库存,从第二周(2月17日)开始制造业开始大量复工才有所好转。”辜向利表示。
3月初,返岗人员从五成提升至八成,防疫工作日渐完善,生产节奏也处于有条不紊的快速爬坡阶段。
辜向利称:“我们在1月21日便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从大年初三(1月27日)开始就为复工做准备,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筹备复产后可能需要的防疫物资如口罩、消毒物品等;一方面则是每天对全国各地疫情防控情况进行跟踪,摸排人员返岗和物流运输情况。除了防疫工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核对汽车供应链上下游的库存和复工情况,保证复工之后的零部件供应和新车运输。”
辜向利多次强调“平衡”的概念,疫情特殊期间,生产效率与防疫、供应链、返岗人员、质量把控之间都需要达到一个平衡,切不可盲目追求任何一项。
“单独强调防疫到至高无上的程度,那根本就不可能复产;如果愚勇、鲁莽地复产,那也不行。永远把防疫作为复工的前提条件,在做好防疫的情况下,工厂应该争取各项条件尽早复工,这两者之间是互相支持、互相倚重、互相检测的过程,这个平衡和度的把握才是考验一个管理者治理能力的水平。”辜向利直言复工的十来天并不轻松,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幸好问题越来越少,现在基本是在防疫和复工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比亚迪也是第一批复工的汽车制造商,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在复工后实行了网格化和封闭式的管理,员工不得轻易离开自己的办公座位。
曾庆洪也向记者指出,整车企业复产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物流和零部件供应的问题。疫情管控措施导致零部件供应不上。“因此,我们也呼吁各地政府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复工复产的要允许尽快复工复产”。
d、电子制造领域;
富士康也在第一批复工的企业名单内,2月10日已经复工,但复工率不到60%,产能一直处于低负荷状态。2月15日郑州的富士康推出“防疫返岗激励奖”,为iDPBG郑州在职员级员工在返岗时间、出勤要求等方面,符合条件的每人奖励3000元,以促进员工的返岗意愿。
面对首批复工企业带来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精准施策,推动“中国制造”尽快全面恢复生产。
(3)打通“堵点”补上“断点”,进一步加快复工;
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要求,提高复工复产效率,有针对性地精准施策,打通“堵点”、补上“断点”。中央开出的“药方”,切中现实痛点难点,来得正是时候。
不少地方又开始机器轰鸣,大批“新基建”项目蓄势待发,城市街头巷尾渐渐有了“烟火气”。但也应看到,复工复产的路上,依然存在不少“拦路虎”和“绊脚石”。如上文所述,企业用工短缺依然存在,一些关键岗位员工受困于疫情难以返岗;物流运输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原材料不足,部分重要原料企业没有复工复产等问题。这些“堵点”“断点”“卡点”,就是当前阻碍复工复产的关键梗阻。
从宏观层面来看,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经济大循环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从微观层面来说,如果员工回不来、资金接不上、原料供不上、产品出不去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导致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扛不住”。形势严峻,任务紧迫,为复工复产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是摆在各地各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许多地方,根据不同地区的疫情风险等级精准施策,不再人为制造梗阻,通过“奇葩证明”等让务工人员和企业举步维艰。多地采取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全国互认,不再设置障碍,不对人员采取隔离措施。保障物流和人流畅通。人、财、物等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让市场活力迸发出来。
汽车制造大省广东及时精准施策,按下汽车制造业复工复产的“加速键”。截至目前,广东省8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员工返岗率约85%,产能利用率正在加快恢复。
据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介绍,企业的产能正在快速恢复。他说:“到目前为止,我们9家整车生产企业已经全部复产,零部件供应商、物流供应商、汽车销售店复产率分别达到了96%、89%和94%。”
不仅如此,武汉的东风本田和东风乘用车在3月初也获得了复工审批,3月11日,东风本田总装生产线正式恢复生产,最开始是三条生产线两两交替复工运转。目前,三条生产线已同时运转。东风乘用车在3月28日时生产节奏已达每小时30辆,恢复到2019年水平。
继东风本田等第一批车企复工以后,湖北省的其他汽车工厂也陆续按下“复工键”。东风日产襄阳工厂在3月12日启动冲压车间,3月21日今年第一辆整车下线;3月12日,神龙汽车襄阳工厂开始复工,3月25日武汉工厂复产。
随着湖北籍汽车工厂陆续复工复产,我国主要汽车企业复工率已超过90%。
2月20日,重庆金世利航空材料公司传来好消息,公司为某国外客户生产的航空用钛合金产品完成首批交付。该公司目前承接国家工信部、中国船舶集团等机构的多项重大研制生产任务,正在全力恢复产能。
2月24日,重庆通航集团及其飞机工业公司、通用航空公司、飞行培训公司、机场建设公司、航电系统公司和通航技术研究院等6家子公司同时复工复产。
此外,通航集团现有机型恩斯特龙240B和280B也在全力恢复生产,以完成国内用户每年数十架的订单。
截至2月26日,重庆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复工企业13家,复工460人,实现全面复工复产。
重庆中车长客也进入全产业链复工阶段。“公司订单压力比较大,因此早在2月10日便开始居家办公,同时申请复工复产。”重庆中车长客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重庆中车长客正在加紧生产重庆地铁尖壁段、重庆地铁九号线、重庆单轨六改八、重庆地铁六号线二期等项目的订单。据了解,重庆中车长客2019年的生产经营规模为11亿多元,2020年的预定目标18亿元。
“按照相关规定,我们的复工时间应该会更晚一些,但鱼复园区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及时派专人与我们进行对接,严格指导帮助我们科学防控疫情,同时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最终我们成为鱼复园区第一批复工复产的企业。”上述负责人介绍。
2月19日,重庆中车长客首批139名管理员人与工人返岗复工。2月27日,第二批440余名员工获批返岗。
据介绍,中车长客在重庆范围内的所有产业链企业均已复工复产。
除此以外,南京逐步恢复公交线路的日常运营。南京向返宁人员发出了欢迎贴:疫情防控期间,对符合《南京市积分落户实施办法》中规定的落户申请条件的复工企业返宁务工人员,给予一次性落户积分12分的奖励,并对落户事项加快办理。鼓励专业人力资源机构对接复工企业用工需求,向企业精准推送疫情低风险地区务工人员信息,正式录用的按1000元/人标准,由南京市人社部门给予相应机构奖励。上一周还在严防死守“外地人”的城市,现在企业开始采用包车形式点对点接送复工人员,政府还补贴50%包车费用。
电子信息行业作为国内制造业的重点,在疫情期间都在力保正常生产,目前更是全面复工的表率。
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许科敏今日表示,目前,电子信息行业平均复岗率已达95%。
从重点的企业来看,中芯国际、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企业复岗率已超过90%,其中中芯国际作为国内最大的晶圆代工厂,抗疫期间多次表示公司生产经营正常,产能利用率100%。
工信部提到,华为公司已经全面复工,目前的复产率稳定了90%。
日前在P40发布会之后,华为消费者终端CEO余承东也表示去年底就开始生产了,他对产品供应有信心,并认为不会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遭受影响。
除了这些公司之外,代工巨头富士康27个主要厂区已复工81万人,整体复工率93.7%,近百家核心配套企业都已复工复产,带动上下游1万余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稳定了全球供应链。长江存储、长鑫、华星光电、维信诺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数据显示,目前,钢铁、电子行业员工复岗率均超90%;纺织、汽车、机械、轻工等行业员工复岗率在70%至90%之间;原料药企业复工复产率和主要产品达产率均超80%。
前不久,工信部在前期推动51家大型龙头企业和7300多家核心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基础上,梳理41家龙头企业、379家核心配套企业作为直接日调度的重点企业,目前已基本恢复去年同期生产水平。92家龙头企业共带动上下游40多万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抓好工业大省复工复产的同时,重点解决供应链不畅等实际问题。目前湖北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95%,人员平均复岗率约70%。
总体来看,全国工业基本面初步实现稳定。截至3月28日,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98.6%,人员平均复岗率达89.9%。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达76%,3月份以来日均升幅在1个百分点以上。
在笔者看来,最近一段时间来,复工是已经成为全国各行各业的头等大事。制造业复工复产,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围绕解决企业用工、资金、原材料供应等需求,相关政府部门精准施策,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推动“中国制造”尽快全面恢复生产。
3、中国制造的亮点——“跨界转产”,人民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根据需要一批汽车、服装等生产企业紧急转产,跨界生产口罩、防护服等紧缺物资,在疫情面前,中国制造跑出了加速度。据了解,比亚迪公布将出产口罩和消毒液;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连系供给商转产口罩出产;OPPO&VIVO提供口罩生产的人员及技术支持;水星家纺等纺织厂投入出产防护服。
我国制造业跨界速度之快,生产效率之高、柔韧性之好、组织能力之强等特点,也在疫情中凸显:比亚迪原本与医疗领域“不搭界”,但疫情发生后,比亚迪迅速改建生产线,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实现口罩量产;上汽通用五菱从提出自产口罩到第一批产品交付只用了几天时间;申洲国际包车700余辆,从四川、甘肃等14个省市安全接回1.7万多名员工,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
 
目前,全国有高出4000家企业策划范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
(1)比亚迪:投产口罩和消毒液;
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比亚迪生产线于2月17日量产出货一次性医用口罩,2月底产能将达到日均500万,届时还将实现部分N95口罩产能,而500ml的免洗手凝胶消毒液预计2月17日起日均产能可达5万。
(2)上汽通用五菱:改建14条生产线转产口罩;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短时间内联动供应商和经销商,快速完成无尘车间的改造和生产线调试,第一批防护口罩已于2月13日生产完成。
2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发布消息称,在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后,联合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广西德福特科技通过改建生产线的方式转产口罩。改建后的无尘车间共设置14条口罩生产线,包括4条N95口罩生产线、10条一般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日生产量预计可达170万个以上。2月9日,首批生产的20万只口罩已顺利下线并由上级部门统一调配。
据悉,上汽通用五菱此次联合的供应商广西德福特科技,原先供应的是隔音棉等汽车内饰。由于部分主要设备、原材料聚丙烯,以及原材料的采购渠道、存放标准等与口罩生产高度近似,适当改进就可适应口罩生产。
(3)富士康:转产口罩优先用于内部生产防疫保障;
目前富士康集团旗下工业富联已在富士康深圳龙华园区导入口罩生产线并顺利试产,日产口罩200万只,其生产的口罩将优先用于富士康科技集团近百万员工内部生产防疫保障。
(4)OPPO&VIVO:提供口罩生产的人员及技术支持;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知情者称东莞长安镇上的某医疗科技公司从大年初三开始复产,同时协调了vivo和OPPO的员工进行两班倒,24小时加工生产口罩。此后OPPO官方也证实了已调派一批技术人员及工人,支援相关企业进行口罩生产。
(5)水星家纺:转产防护服日产量最高可达2000件;
上海水星家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的10条被服生产线改为了防护服生产线,全力生产现在紧缺的防护服,支援在疫情一线奋斗的工作人员。据企业生产中心测算,今后日均生产量最高能够达到2000件。
(6)三枪集团:内衣生产企业转产民用防护服;
在上海市经信委的牵头指导下,东方国际集团相关部门和龙头股份三枪集团迅速行动起来,龙头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卫民召开碰头会,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工作方案,全力以赴通过多种渠道组织生产资源,快速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防护服生产能力。迅速转产防护服涉及设备、原材料、人员配备、工艺等诸多问题,但最终都被逐一克服和解决。
在2月5日交出第一批货民用防护服供上海市经信委调拨后,龙头股份三枪集团还将力争将日产从5000套提升到8000套以上。
(7)红豆集团:将医药生产洁净厂房改造为医用防护服生产车间;
红豆集团发布公告显示,其在2月3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修改了公司章程、增加了经营范围,新增的经营范围包括第一类医疗器械和第二类医疗器械的生产。同时,红豆集团表示,为积极响应国家应对疫情防治所需,缓解部分医疗器械产品的供给紧缺压力,公司将在取得《江苏省紧急医用物资防护服、口罩应急生产使用备案批件》后,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生产产品将服从政府统一调拨,不对外进行销售。
据了解,为了快速投入到防护服生产中,红豆集团在不到78小时将10万级医药生产洁净厂房改造为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生产车间。2月3日下午,红豆股份第一件一般防护服顺利下线。经测算,预计量产后的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产能约为每月6万件。
(8)彩妆企业主动关停彩妆和护肤品生产线,投入消毒类产品生产;
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一家以生产彩妆和护肤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主动关停彩妆和护肤品生产线,将研发、生产和检验一线的工人全力投入到了消毒类产品的生产。眼下,公司转产复工后接到的首批120万瓶消毒液订单,正在加紧生产,准备供应上海、宁波等地。
(9)纸品包装机企业转产口罩生产设备;
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一家生活用纸包装机械制造企业,自1月下旬开始,投入了200多万元进行研发改造,转产口罩生产设备。
公司总经理 胡甫晟:现在把技术团队都支持到口罩生产线上来,投入了40多人进行研发口罩生产线。实现了每分钟100-120片的产量,高效运行。我们原来一共是有8个车间,一直在做生活用纸机械设备,现在为了使口罩机满足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召回了100多人。目前,企业正投入生产200套口罩机,这些设备将陆续发往广东、湖北、福建等全国多地用于企业口罩生产。
(10)中国石油紧急转产,增加口罩原材料供给;
高端聚丙烯是口罩生产的主要材料,1吨聚丙烯原材料可以生产大约25万个医用口罩。疫情发生后,为助力口罩企业生产,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调整生产线,在已有一条高端聚丙烯生产线的基础上,将一条平时主要生产普通聚丙烯的生产线也转为高端聚丙烯生产线,开足马力,为口罩和防护用品的企业提供原材料。此外,2月1日起,企业所有员工放弃
据介绍,宁夏石化公司每天生产280吨高端聚丙烯,日产量比平时增加了五分之一。它们将全部发往湖北、湖南,用于下游企业生产医用口罩和防护服等医用产品,全力支援湖北疫情防控。
除了上述跨界转产的企业外,还有国机集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新兴际华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粮集团等多家央企领军企业,面对口罩、防护服、医用酒精、消毒液等医用物资供应紧缺,整体产能尚未完全恢复的局面,纷纷调动下属企业进行转产,扩大产能,以填补供应空缺。
在笔者看来,跨界转产为制造业赢得了新的增长点,这些跨界大军的进入,有力地填补了口罩等医疗物资产业链的空白,极大程度扭转了疫情前期制造业亏损的困境。
成功“跨界”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灵活性、柔韧性极高,这也是中国制造业背后供应链的强力支撑。我国拥有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也沉淀积累了很强的供应链,完整而灵活的供应链是制造业实现“随机应变”的底气,更是应对挑战、抵御风险的关键。中国制造正努力化解疫情带来的影响,并在新的机遇中突破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4、国内新冠疫情渐缓,海外疫情蔓延,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巩固;
随着疫情在欧洲、美国、印度等多地持续蔓延,许多国家相继叫停了当地生产。截至3月27日,欧美工厂约3450个全球工厂中,占8%的291座被迫停产。自2月10日起,1个半月时间内停工工厂增加4成。而在中国,目前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八成企业已经恢复正常运转,受疫情影响的停工趋势已从中国转移至海外。
前不久有一则很有趣的新闻:求求中国快复工吧,这批老外被逼疯了,讲的是中国企业停工停产世界产业链受到了严重影响。
的确,中国供应链已经是世界制造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这其中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成为制造业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为例:全球8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和中国制造相关,201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额超过600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在华子公司对外出口占比超40%。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超过100亿美元,数额仅次于从墨西哥的进口;日本此次新冠疫情前从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年均超过3000亿日元,相当于“非典”时期的10倍。
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在其他领域,中国的供应链地位同样“举足轻重”:在电子制造和机械制造领域,中国占全球出口总额约23%,占全球进口总额约13%;在纺织和服装领域,中国占全球出口总额近40%。随着中国营商环境、基础设施等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制造业进出口依存度逐年提升,中国也将在世界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中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此次疫情对中国制造业的正常运转带来影响,也给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带来了一定危机。
而目前,随着疫情在海外持续扩散,中国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定海神针”。凭借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一个月内,中国口罩日产能从2000万副增加到了1亿副以上,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正源源不断地释放生产力,作为全球化的一环,正在在全球贸易中发挥作用。
据相关媒体报道,3月底中国控制住了疫情,开始大力援助全世界,已经向8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提供了援助,中国成了全球抗疫的唯一战略大后方,而一些欧美国家成了全球疫情的“震中”。“中国制造”正在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中国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习近平主席近日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时表示。这意味着,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将为保障全球抗疫的“生命线”积极贡献力量。
据了解,自疫情暴发以来,意大利、英国、德国、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多国向中国生产企业发来紧急采购订单,南美、中东、非洲的订单也陆续到来,部分重点企业的生产订单甚至排到了6月。
西班牙卫生部宣布将向中国采购含5亿只口罩和550万份检测试剂盒的大订单,法国卫生部已向中国订购10亿只口罩,波兰开放中国电商网上口罩、消毒液销售渠道……在防控、检测、治疗等多个环节,中国制造都为全球抗疫送去强力支援。
尤其在世界多国相继因疫情扩散出现停产停工的特殊时期,加班加点的中国制造对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意义重大。当前,中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98.6%,中小企业复功率达76%,国内生产秩序即将回归常态。可以预见,在疫情全球情暴发高峰期过后,中国庞大的出入口吞吐量还将成为后疫情时期全球市场供应链修复的重要支点,帮助世界经济早日恢复活力。
河南长垣被称作“医疗器械之都”,一家口罩厂长说,3月第二周起,来自国外的外贸订单暴涨,成百上千万级需求量的单子源源不断地涌入一个个日产量只有数十万的工厂。等待的货商们挤在工厂门外,手机一天到晚响个不停。目前工厂正在24小时赶工,从2月到现在没有停歇,”除非是机器坏了,或者是没电了,不休息。“
“我们长垣这边70多家卫材医疗器械公司,估计此刻都在做出口。”在过去,出口订单只占长垣的一小部分,此刻,他所见到的所有邻厂都在办理出口相关资质。
他手上的外贸订单都在排队等货,其中多数是意大利买家。“有要一百万、两百万、五百万、八百万、一千万、两千万,还有要五千万只的。手上最大的在谈的一个单子是美国的,要三亿只口罩。“ 而他的工厂一天的口罩产能是一百万只。三个亿的单子,只能多找几个厂拼着做。他估算,整个市所有口罩厂加起来,每日口罩产能总数能在五千—七千万只。
自国内出现疫情以来,口罩企业被政府征用,但目前已逐步放开或撤销管控。朝美是国产十大口罩品牌之一,疫情期间产能大量供应国内医院与政府。现在能够出口,却面临着产能跟不上需求的境况。
“我们的产能,目前主要对接给政府介绍的国外的订单了。”朝美一位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叶石说。每天无数的电话在催他交货,有的订单客户钱已经打了,退也退不了,还欠几百万的货交不上。”
这段时间下来,他觉得比2月间国内疫情严重期间还辛苦,”之前,以我们的产能,对于政府接管工厂期间给我们的目标,还是能够完成的,我们员工一天工作15个小时。但现在这个情况,我们增招了临时工,24小时制工作也完不成。“
中国一次性口罩最大生产地湖北仙桃也已基本复工。一家日产50万只口罩的中型规模工厂声称,他们目前已接下一千万的大单,订单排到四月底。据他了解,仙桃县的所有口罩厂目前都在做外单,“只要能开工的,都排得很满,你再挤进去很难,除非是小作坊。大厂基本上都接到外单了,现在大的订单都是外贸单,国内的订单要的量都很少。“
中国力量正在将全球力量捏合在一起,而这一切的力量的基础就是中国强大的工业能力。现在,有中国作为世界抗疫的坚实后盾,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希望。
三、观点
在笔者看来,一场疫情如同对中国制造业的一次大考,经受了压力、挑战,同时也有新的机遇。
中国制造业这次疫情中凸显了其门类多、供应链齐全的优势,得以让国内众多制造业有很强的柔韧性和快速排列组合的能力。服装、电子、汽车企业迅速转产口罩,靠的就是稳定而灵活的供应链。
在此次疫情后,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从过去企业间和产业间有限环节、有限流程的协同,发展到现在跨行业、跨区域的大规模供应链协同。跨领域供应的背后,是我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下供应链企业利用其生产管理、市场协同、技术输出等能力,通过打通各个环节的数据壁障,构建了不同产业、不同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实现了一体化供应链运作。
其次,在疫情爆发早期,全球的制造业企业担心中国的供给中断,国内企业担心无法完成外贸订单导致长期的业务流失。一些观察家认为这种突发事件可能推动供应链加速离开中国,使中国失去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然而,随着中国新冠疫情渐缓,海外疫情迅速扩散,中国制造业奋力突围,积极复工复产,跨界转产,在保障国内物资充足的情况下,向多国多地提供了医疗等物资援助,此举更加巩固并提升中国制造在世界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
最后,有一点或许许值得关注:那就是如何应对一些国家出于产业链安全考虑的企业迁移?
在本次疫情中,不少欧美发达国家突然发现自己连制造一个口罩的产业链都不完整,不禁感到焦虑,这或将在疫情后引发部分产业链上的企业回迁。
哪怕是近邻日本,近日也计划从经济刺激计划中拨出2200亿日元,帮助日本制造商将生产线迁回国。据《华盛顿邮报》和彭博社4月9日报道,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工厂关闭,日本2月从中国的进口量下降了近一半,影响了部分日本制造商必要零部件供应。日本综合研究所的经济学家关辰一说,一些着重于出口的在华日本制造商已经在考虑搬迁,此次政府预算肯定会为这一行为提供动力。” 他说,那些着重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制造商(如汽车厂商)则不太会搬迁。世界贸易组织本周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严重破坏了全球贸易,“在价值链联系复杂的行业,特别是电子和汽车产品领域,影响将更大”。
这对中国制造解决基础就业来说会产生一定影响,从前的“用工荒”会得到一定缓解。但也需要防止产业迁移的大幅增加影响到就业面,不然,一直以来依靠制造业为主的就业模式或将发生变化。服务业之前也是解决中国大量普通劳动者的另外一个重要就业渠道,但在此次疫情中除外卖和快递之外,大多受影响程度更大。而在全球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的当下,粮食问题却成为多国关注的焦点,或许,中国未来的农林业也将成为普通劳动者就业的另一重要渠道。同时,考虑到庞大的就业人口和国家城镇化的刚性需求,中国制造也应该放弃之前曾一时盛行的“去低端化”言论,应建立覆盖低、中、高三种不同层次的产业链体系,在形成更强闭合能力和就业安置能力的同时,也提供更强的独立性和竞争力。当然,那些高耗能和污染的低端制造业除外。
而想让全世界都爱上中国造,性价比仍然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这也要求中国制造在提升自身品格的同时,能不断地“节能减排”,走高性价比的中国制造路线。如果能实现这样的发展战略,则外资的产业转移也不会影响到中国的市场地位和就业。(文/丁龙昌、魏冉)
来源:中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