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 点击排行榜
新闻动态更多
2024两会国企新声第一辑
发布时间:2024-03-07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024两会国企新声第一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好科技创新国家队和主力军
小新说: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国两会期间,国资国企代表委员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立足“国之大者”建言献策,共商国是。
会议期间,《国资报告》联合国资小新持续推出“两会国企新声”栏目,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探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教兴国、数字经济、扩大对外开放、防范风险、乡村全面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等热点话题,汇总和整理国资国企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
今天,我们为您分享“两会国企新声”第一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好科技创新国家队和主力军》。
关键词一
新质生产力
自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以来,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并掀起中国科技创新浪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有效释放了经济发展新动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与会代表围绕上述话题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加强顶层设计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广州、深圳等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
马永生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有效释放了经济发展新动能,但仍面临一些问题挑战。比如,低水平投入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财税支持覆盖面不全、金融机构信贷体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匹配性不足等。
对此,马永生建议,一是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系统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统计工作,有效收集各地区产业、各细分领域等发展情况,“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推动产业布局。以最高级别研究部门官员组成人工智能特别委员会,推动AI立法、监管。建立国内产业政策高级别协调机制,如在以芯片为代表的科技竞争领域、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能源转型领域等组建重点行业发展委员会,承担细分领域规划制定、投入计划、配套政策制定和跨领域政策协调等职能。
二是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尤其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能源转型关键技术和碳中和技术等领域,探索制定相关补贴激励政策,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政府集中采购等方式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支持覆盖面。
三是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以现有科技金融试点产品为基础,逐步形成体系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服务方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比如,引导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创新性债券品种,适度放宽集合债发行主体资格等。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杨杰:全面推进“AI+”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基础能源、人工智能成为新生产工具,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当前,AI大模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速迈入规模应用的新阶段,推动人工智能从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加快从“+AI”向“AI+”转变。
如何把握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全环节、促进生产力变革带来的重要契机?杨杰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统筹推进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的协同发展,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促进AI具备更强大的认知力、判断力、创造力,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第二,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惠及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聚焦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领域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布局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未来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助手、工业理解计算及代码生成等一批有需求、有效益、有前景的创新应用。
第三,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广泛参与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整合生产、教育、科研等优势资源,协调上、中、下游创新关键环节,完善科创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培育一批面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示范标杆应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AI技术突破和应用普及。
第四,以AI高水平安全保障AI高质量发展,全面审视技术基础架构、数据、模型、应用的安全规范和技术策略,系统锻造AI安全能力,布局内生安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增强内容风险管理、数据隐私保护、科技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形成一体化全程可信的“AI+”安全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支撑国家高端工业母机发展
重大技术装备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战略安全的国之重器,是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其广泛应用对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拉动效应,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应用推广,张晓仑建议统筹协调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作,努力实现设计一体化、研发不中断、迭代快升级;持续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减少产品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推广支持力度,持续推进首台(套)重大装备的质量提升和规模生产,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
张晓仑呼吁,要进一步强化转制院所服务国家高端工业母机能力,加强应用牵引,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工业母机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行业转制院所作用,打造工业母机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坚持应用牵引,加大工业母机产品推广力度,加快培育工业母机完整产业生态,推动中国在工业母机领域实现产业技术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清洁能源+战略落地更多典型场景,着力提升核能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广核全面总结“华龙一号”西部首堆研发建设经验,持续提高华龙技术的安全性、先进性,带动上下游5400多家企业实现400多项关键设备自主化。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重要部署,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抓紧推进,着力提升产业控制能力。
在杨长利看来,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他围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的要求,建议我国尽早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证书体系,实现绿证对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全覆盖,既满足市场用户购买需求,也充分发挥核电在全国减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核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杨长利还建议,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布局,重点开展“华龙一号”、小堆、先进核燃料、光热、高端工控系统设备、核医学等领域科技攻坚,确保战略主动;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自主可控为目标,承担更多国家专项任务和技术攻关责任;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等创新应用,切实提升现实生产力;强化战略科研专项的牵引作用,集聚资源、整合技术、落实政策,推动示范项目落地。积极推进先进技术与商业模式、管理机制的有机融合,综合发力,加快实现“清洁能源+”战略在更多典型场景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寿:加速优势基础产业转型 以新生产要素赋能新型工业化
当前,我国钢铁、建材等基础产业在全球处于并跑领跑位置,是我国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基本盘。持续推进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快优势基础产业转型,以新质生产力构筑发展新优势。
不过,经历多年高速发展,我国基础产业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破解。一直以来,“大而不强,全而不精”是我国基础产业的突出标签,主要表现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与此同时,面临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等制约,我国基础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消失,巩固提升竞争优势面临较大挑战。
基于此,彭寿建议,应加大重点基础领域数字化转型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基础产业海量数据、丰富场景和庞大市场优势,出台政策鼓励制造企业上网、上云、上链,强化数据要素开放性、一体化管理,把数据变为资产、把数据变为资源,以新生产要素赋能新型工业化。
他还建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大基础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战略转型与应用推广。加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任务跟踪和服务保障,重点引导应用端企业应用需求,破解战略转型存在的“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等突出问题,应用导向加强基础领域创新迭代与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加快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 发展新质生产力
目前,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如源网荷储多种新业态迅猛发展,电力系统适应性亟待加强;煤电和新能源发展规模不匹配,电力保供难度进一步加大;分布式新能源规模爆发式增长,加重电力系统负担,造成调峰困难;负荷管理机制不健全,电力用户“主人翁”作用未充分发挥等,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协同,源网荷储各环节联合发力。
为此,王政涛建议:加快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研究制定适应电碳市场、绿电制氢、微电网等新业态的数智化坚强电网相关政策机制和技术标准,支撑源网荷储数碳互动,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发展常规电源与新能源,适时调整山西煤电总量控制目标,优先在山西部署大容量清洁煤电机组,发挥煤电容量电价机制作用,加快电源建设,统筹电力与电量、电源与电网、常规电源与新能源,实现电力电量供需时空均衡发展;有序建设分布式新能源,单独制订分布式新能源发展规划,建立承载力评估结果公示机制,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全额上网电量进入电力市场,利用市场调节机制促进消纳。
同时,他还建议持续完善需求响应政策机制,建立市场化需求响应激励机制,引导用户调整用电习惯;出台可调节负荷接入新型负荷管理系统的专项支持政策,针对不同用户开展差异化引导,充分发挥节约用电助力保供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副主任工程师曹天兰:支持中小型燃气轮机现代产业链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开展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
为进一步建好建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中小型燃机产业链,曹天兰建议,从四个方面支持中小型燃机产业链建设。一是给予中小燃机研制单位更多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二是加大首台(套)政策力度,鼓励用户使用自主燃机;三是推动燃机领域人才培育,引导高端人才向企业集聚;四是落实链长牵引产业链发展的政策通道和机制保障。
关键词二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我们国家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央企业有120万科技人才,如何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如何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新质劳动力,如何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企业发展优势,是众多国企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式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于旭波表示,企业始终站在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前沿,能够了解“真需求”,接触到“真问题”。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式。
于旭波建议,要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支持制造业转制院所、行业领军企业成为能够自主培养硕博士的学位授予单位,能够申请硕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时,调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支持拥有国家科研平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承担国家重要科研任务的转制院所、行业领军企业直接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不将本科生培养质量、学士学位授权年限作为限制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晓晨:着力打造中国工程技术科技期刊龙头企业
工程技术科技期刊对引领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工程化转化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工程技术期刊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在工程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和竞争力。
赵晓晨在调研中发现:一是我国工程技术科技期刊数量众多,超过2000本,但被SCI收录的不足100本,总体上呈现出“小、散、弱”的特点,制约了我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当前我国科技人员每年在工程技术领域发表近15万篇SCI论文,90%以上发表在国外,其中70%以上都是由国外五大出版商出版,在国内发表的不足5000篇,反映出我国工程技术期刊发展水平和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不相匹配。
基于这些现状,赵晓晨建议发挥国资央企科技资源和出版机构的独特优势,整合优化资源,着力打造我国工程技术科技期刊龙头企业,提升我国工程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具体包括4个方面举措:
一是建议优化整合搭建平台,选择有一定实力和经验的国资央企出版机构作为牵头单位,整合打造世界一流工程期刊出版集团。二是建议实施工程期刊资源整合和质量提升行动,通过协作办刊模式提升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增强国际影响力、话语权。三是建议通过政策扶持,支持国资央企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以吸纳高水平国际学术成果。四是建议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创新核心知识仓库,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实现高效利用,打破国际学术出版商在数字资源平台的垄断。
赵晓晨认为,着力打造高水平工程技术科技期刊龙头企业,推动我国工程技术期刊做强做优做大,正逢其时,这也是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求的具体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叶聪:培养更多青年科学人才担重担、挑大梁,为青年海洋人才的成长保驾护航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叶聪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
挺进深蓝、探索深海,离不开深海运载装备。从“不到六百米”到“一万米”,中国探索世界的足迹已经潜入深海。这份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一批批海洋工作者接续奋斗、团结拼搏的成果。叶聪告诉记者,自己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为34岁,有几个还是“95后”。对青年科学人才的培养是他履职关注的重点之一。“除了传帮带,我们更鼓励年轻人在科研路上勇于担重担、挑大梁,学以致用发挥所长。因为20多年前,七〇二所的前辈们也是这样信任我的。”
在叶聪看来,科技创新,既要迎难而上敢“啃”硬骨头,更要重视培育颠覆性的原创科研成果。“我建议在深海的科研工作中加大科研人员的选题和组队的自由度,打破学科界限,让更多科研人员参与到深海装备的研发过程中来。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到项目装备的实施,直到成果的产出,有一个通畅的链条。”
广袤深蓝,蕴藏着无穷的机遇与挑战。叶聪告诉记者,他希望在科研项目课题的管理机制上,尊重科学本身的特点,尊重青年科研人员提出的想法和灵感,“给他们持续追踪的时间,敢于试错、及时调整,才有可能催生出一些新的科学发现。实现更大的深海梦想、深潜梦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所属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构建集成电路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培育新质劳动力
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新型显示、智能制造,这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其发展都离不开高端芯片。集成电路作为科技行业的算力底座,将充当新质生产力的先锋队。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质劳动力”,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发展目前面临着三大严峻挑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人难”现象同时存在,供需矛盾突出;知识体系重应用轻基础,高校相关专业,在知识体系建设方面,偏重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体系,缺乏对于体系结构、算法等基础体系的扎实培养;学用不一致,高校的课程体系、教学用机、电子教室等基础设施,仍主要是基于国外的软硬件环境,而众多关键行业已普遍开始使用自主研发的国产软硬件产品。
针对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需尽快构建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郭御风建议:一是加强高质量人才体系化培养的政策制定,在招生、培养、就业方面给予全链条的政策引导和政策倾斜,吸引人才流向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二是在培养方向上坚持深度和宽度“两手抓”,要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人才,要通过多学科及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加速教育基础设施国产化进程,厚植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充分说明了要夯实核心技术攻关的基石,必须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
航空工业是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的高科技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羊毅表示,建设航空强国,对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民生福祉、带动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国航空工业加快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据羊毅介绍,在现有各种机型的基础上,国产航空装备会继续加快规模化、系列化发展,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系列化是使飞机系统的结构优化、功能最佳的标准化形式,系列化发展既能及时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又能提高产品质量,方便使用和维修,减少备件配件的储备量。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未来航空材料、航电系统和机电系统以及航空发动机将随着航空装备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整机总装和飞机元器件或原材料制造等产业也将具有持续的高成长性。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羊毅建议,加强顶层创新制度设计,打造创新生态制度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提高科技成果产出的时效性;加快推进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全要素支撑。
来源:国资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