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发布时间:2018-08-0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8月6日:“在新西兰周一挤奶,周二上机,周三到港,周四上柜。鲜奶从纽仕兰在新西兰的29个自有牧场直达中国消费者餐桌,从以前8天缩短为现在3天。”纽仕兰新云(上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盛文灏告诉记者,这得益于营商环境的优化。
去年12月,上海长宁区与口岸监管部门对包括纽仕兰在内的5家试点企业进口的特定产品首次实施“审单放行”“进口直通”等差异化分类管理新模式。根据传统检验监管模式,每批进口商品都需要“逐批查验”“先检后放”,很多国外品牌鲜奶“还未上货架已过保质期”。
改革后,商品通关效率大幅提升,企业对通关时长有了预估把握,市场开拓上也更加积极。如纽仕兰的鲜奶供应量就从原先每周的3000瓶扩大到目前每周30000瓶。
“营商环境是一家企业全生命周期外部条件和周边关系的总和。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是城区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上海市长宁区委副书记、区长顾洪辉表示,目前已制定实施长宁区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用八张改革特色牌全力落实“上海扩大开放100条”各项任务。
“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中,要求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更好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当前,金融开放的举措正在加快落实,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企业英国韦莱保险经纪公司今年获批成为中国首家获准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今年获批筹建第一家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第一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是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诞生的,近5年来已经过4次修订,从最早2013版的190条缩减到2018版的45条。”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陆方舟表示,区内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万多户,占比从自贸试验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这充分体现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2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中已累计落地2600多个项目。涌现出中国首家独资医院、首家再保险经纪公司、首家独资游艇设计公司、首家独资职业技能培训公司、首家金融类投资性公司等一批首创性项目。
同时,作为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公司也于今年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落户,填补了外资资信调查和评级服务领域的空白。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监管与服务专区日前在“单一窗口”上线,所有展陈品的进关申报、进入海关监管区后的移动报备、仓储受控状况以及博览会结束后展品的进口销售、离港申报,都只需在“单一窗口”完成操作即可。
上海亿通国际总经理助理刘红介绍说,“单一窗口”将海关、边检、税务等22个监管部门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打通,让国际贸易和运输相关方进“一扇大门”、做一次提交就能办成事,帮助企业大幅压缩通关时间。
据悉,“单一窗口”还将增设“通关+物流”功能,真正实现货物、船舶从抵港到提离的全程可视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