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绿色发展理念 打造大国“超级工程”
发布时间:2017-12-04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人民网六盘水11月29日电(孙远桃) 从地平线以下的空间,到行走的每一片土地,甚至穿越千山万水,延伸至另一个国度,随处可见“中国建筑”的身影。
作为全球唯一千亿美元规模的基建公司、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以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承建了中国90%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塑造了众多“城市地标”。同时,还建设了75%的重点机场、75%的卫星发射基地、50%的核电站、33%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被称为“中国建筑梦之队”。
11月27—2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组织开展的“十九大精神进央企”网络主题活动走进中国建筑,实地探访由该公司投资建设的六盘水大董公路PPP项目,亲眼见证正在修建的世界最长跨居住区三跨连续钢桁梁悬索桥和全国首个山地城市综合管廊,近距离感受绿色发展理念下,中国“超级工程”的壮观和雄伟。
跨越乌蒙山 攻坚世界最长特大悬索桥
万物沉寂的冬天,乌蒙山通常是安静的。但在六盘水大坪子至董地一级公路PPP项目(下称大董公路)施工现场,却热闹非凡。站在六盘水市大河镇幺岩的山坡上俯瞰,崇山峻间只见数台挖掘机正在忙碌作业,一个巨大基坑被继续往下开挖。
“这是大河特大桥董地侧锚碇的基坑,基坑开挖深度将达到54米,锚碇长73米、宽51米、高42米,锚碇总重量超过15万吨。”拿起工程图,中建二局三公司大董公路项目一工区经理姚立伟告诉记者,大河特大桥为大董公路最大难点,锚碇建造尤为重要,因为这对整个桥身的稳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董公路由钟山区大坪子到水城县董地乡,路线全长约45公里,总投资约67亿元,是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快速路、骨架性主干路路网“两环八横八纵”规划布局中的重要部分。
由于公路沿线地形复杂,山高谷深,60%以上的线路在海拔1800米以上,桥隧比高达43.81%。同时“深挖高填”特征显著,最深挖74.2米,最高填69.63米,挖、填方量相当于1.4个西湖的蓄水量。
作为该项目最具难度的控制性工程,大河特大桥采用三跨连续钢桁梁悬索桥设计,全长2200.8米、主跨1250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居住区三跨连续钢桁梁悬索桥。同时,大桥东塔塔高314.3米,建成后桥面距水面258米,也是目前世界最高的悬索桥桥塔。
在山高谷深的乌蒙山区,如何攻克两项世界之“最”,仅钢梁拼装和运输成了一大难题。更难的,还因为大桥横跨了铁路、公路乡镇和村寨,大桥基础之下还有众多溶洞和暗河,保障项目的安全,也成为技术研发的重中之重。
姚立伟告诉记者,为了攻克这些技术难题,中国建筑技术中心专门成立了六盘水工作站,并与中建二局和其它科研机构、高校共同组成专门的项目研发团队。经过系列努力,目前钢梁拼装和运输问题已经被解决。此外,关于工程漂移物的安全范围测算实验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相信很快就会有一个最佳方案。
挑战喀斯特 打造全球首个山地城市管廊
在六盘水市钟山区育德路,记者看到,一座离地10米、长约60米的大桥横跨六威高速。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一段地下综合管廊,又叫‘管廊桥’,这是我国第一座‘管廊桥’,在全球也是首例。”工区项目经理李海龙告诉记者。
原来,因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山地地形,这段管廊所在的位置刚好处在落差较大的低洼处,再加上一条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将从此处经过,为了不影响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组决定架设一条用于管廊建设的专用桥,这就造就了地下综合管廊“上天”的奇观。
据悉,六盘水是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是国内首个山地城市综合管廊,项目总长度39.8公里,总投资额42.96亿元。项目采用了“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PPP模式,中国建筑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占股80%。
“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坚硬岩石和地下溶洞是最大的拦路虎。”在参观已经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时,该工区总工程师陈博告诉记者,在山地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难度远远高于平原城市。
“建设几乎一路伴随爆破前行。”陈博坦言,在施工过程中,先是要依靠爆破击碎地下大面积坚硬岩石,接着要用大体积的混泥土浇筑来对付频繁出现的地下溶洞,刚松一口气,软土层又出现了,与相邻地段的岩石区容易造成沉降不均,必须及时处理……
“正是得益于PPP模式,六盘水政府与中国建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司其职、精诚合作,才得以让项目在全国试点城市中脱颖而出,在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陈博自豪地告诉记者,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成功建设,为我国城市特别是山地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提供了很多经验,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意义。
目前,项目已完成成品管廊31公里,部分路段已经完成管线入廊并开始试运营工作。再过一段时间,六盘水将告别因管线搭设造成的“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病,城市更加美观,民众生活也会更加便利。
融入绿色发展理念 彰显“中建”情怀与担当
建筑因人而生,以人为本。采访期间,很多参加两大“超级工程”的建设者都坦言,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大家在认真学习党十九大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将其落实到项目的具体实践中,以绿色发展的理念,创新拓展人居“幸福空间”。
节能、节材、节地,这是山地城市建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为了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对环境和耕地的破环,两大项目承建方早在建设之初就做了详实的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开挖容量,并在建成后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生态植被。同时,根据贵州目前的省情,在项目建设中还把精准扶贫纳入工作重点。
“据统计,中国建筑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和大董公路项目还将为当地带来超过6000个劳务工作岗位,劳务费用超过10亿元。”大董公路项目公司总经理盖昌义告诉记者,大董公路作为六盘水对外快速出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建成后,将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缩减城乡居民出行距离。
“为了实现多方共赢,我们在项目建设时也把目光聚焦到了当地百姓发展上,打算把大河特大桥的检修道修建成玻璃栈道,以桥为基点,发展当地旅游业。”盖昌义预测,由于大桥穿过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大桥建成后,这种“景观+人文”的乡村旅游模式一定可以获得更多投资商和游客的青睐。
六盘水地下管廊项目副总经理刘宗轶则表示,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在钢筋供应上与当地企业协商,创新采用了“钢筋生产+加工+配送”的模式,不仅消化了当地12万吨钢筋,还在降低材料损耗和运输成本的同时,为钢材企业提供了大约1500个就业岗位。此外,55万方商品混凝土同样有效地消化了当地过剩产能,盘活了地方经济。
“将前沿科技和绿色环保理念完美注入建筑的每个细节,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不仅是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落点,也是中国建筑从未停止的目标和追求。”在采访即将结束时,中建总公司党建工作部副主任周静表示,接下来,中国建筑将会继续以“四个走进”(主题宣讲走进异国他乡、学习教育走进工友兄弟、集中培训走进支部一线、宣传教育走进职工群众)为抓手,全系统全面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央企“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好声音和好故事,彰显中国建筑的家国情怀与拼搏担当。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