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兴”事件反思发展中兴之道
发布时间:2018-05-0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随着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有关中兴通讯被美国“封杀”的中兴事件已经持续发酵、愈演愈烈,中兴事件带来的各种反思和如何从中汲取教训,逐渐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兴作为我国知名的通讯企业和品牌,由于此次遭受到美国官方的一纸禁令甚至要陷入其董事长殷一民所说的“可能导致中兴通讯进入休克状态,对公司全体员工、遍布全球的运营商客户、终端消费者和股东的利益造成直接损害”,无论从感情上还是心理上,对我国的广大消费者以及业界都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在极力斡旋解决事件的同时,也确实需要好好反思该事件带来的教训。
从事件的直接影响或者过程来看,此次中兴事件带来的首要教训或者反思应该是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美国政府之所以对中兴通讯开出如此重大的“罚单”,源于中兴通讯违反了美国的相关法律以及双方的“约定”,尽管很多人认为美国的法律法规要求属于“强词夺理”,但不可否认的是,既然中兴通讯已经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并且进入美国市场,遵守美国的法律法规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企业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中兴通讯并非第一次因为违规而受到“处罚”,只不过之前的“处罚”多以罚款的形式来结束而非此次的“罚单”那样巨大,对企业造成了釜底抽薪的重大影响。一方面出现这种对企业具有“灾难性”的结果,说明企业在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方面重视不够,尤其是在企业的合规经营方面投入不足。正如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中兴通讯案例是中国企业合规管理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国许多公司同样缺乏完善的合规管理体系和植根于企业员工的合规文化,非常有必要借鉴中兴案例和其他国外相关案例。有风险往往有商机,大风险往往蕴含大商机,问题在于能否识别风险和掌控风险,这方面我国企业还需要积累经验。要知道,国家标准委早已把国际标准化组织2015年发布的“合规管理体系指南”(ISO19600)作为中国标准加以推进;另一方面,说明企业对于违规的后果估计不足,由于对于“违规”后可能出现的惩罚后果估计不足,才导致“灾难”来临时措手不及。
由于中兴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恰逢中美贸易战的关键时间点上,因此中兴事件不可避免地会打上中美贸易战的标签。如此敏感时期美国针对中国的明星企业开出事关生死存亡的严厉罚单,无论美方如何“狡辩”都很难让人不与贸易战挂钩,这也是中兴一再强调“不要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原因所在,不过从此次事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贸易战并不简单。如果说两国之间彼此对所进口产品增加关税属于直接贸易战争的话,那其实还只是属于贸易战的初级阶段,也与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不相符,多半会引来诸多反对声音,那么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来打贸易战无疑是贸易战的中级阶段了,这种以标准、质量为准绳的贸易交锋更具有技术性,也更不容易让人提出反对的理由,支持它的就是高质量的产品和产业。在此基础上,类似中兴事件这样直接用核心技术进行交锋的方式,算得上是贸易战的高级阶段了,直接考验双方的整体技术实力和产业储备。
此次中兴事件的爆发,有关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缺“芯”之痛被无限放大,这也是中兴通讯之所以被制裁后“很受伤”的根本所在,也是此次中兴事件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那就是要想在贸易交战中占据主导地位,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应该说,中国的缺“芯”困境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国制造的现状:够大而不够强。从大到强,关键看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和产业链高附加值阶段是否发生了进口替代,是否迈向了产业链中高端,是否掌握关键技术并能迭代创新。
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有目共睹,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制造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大而不强是其显著特征,尤其是核心技术方面的不足成为最大的“瓶颈”和制约,如果这样的瓶颈不突破、制约不解决,类似中兴通讯这样的企业发展仍会有更多的“学费”要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核心技术的突破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这就要求中国制造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于自主创新来提质升级,同时还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与体制,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才能让创新更加持久、更有生命力,也会减少类似中兴事件的悲剧再次上演。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