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挤死”了实体店,日本电商怎么做不到?
发布时间:2017-08-21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这几年,国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日本实体零售的热潮。
从便利店到生鲜食品超市,从百货商场到专业店,一波又一波的“取经”小分队纷纷东渡扶桑,去探寻传统零售再创辉煌的“真经”。
与此相比,日本的电商却无人问津。
为何会有如此反差?
很多朋友会回答曰:因为日本实体零售实在做的太好,把商品和服务做到了极致,导致电商没有太多发展的空间。
这个答案不算错,但只说对了一半。
01
日本在2015年的网上零售总额为0.6055万亿人民币(来源 Statista),网购占总社零总额的6.53%。
同期中国的网上零售总额为3.88万亿人民币,网购占社零总额的11%,2016年甚至达到了15.51%
从数据层面上看来中国的电商确实强过日本太多。
那么,原因在哪里?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实体零售的商品与服务确实做得出类拔萃。在商品上,日本的实体零售企业一直非常注重产品差异化与“工匠”精神,以自主研发的商品或品牌为核心竞争力,坚持走从批发型零售业向制造型零售转型的道路。
日本实体店的服务,注重细节,尊重人性,真正以人为本。相对与“机器”打交道的电商,日本的实体零售尤其是百货店及购物中心会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购物“温情”。
无论是在售前、售中或是售后,它会让你感到你是在和“家人”一起相处,而不是在进行一场简单的交易。
02
日本的宏观社会经济状况:
日本地少人密,工作节奏快。由于地少租金昂贵,大部分超市都是在住宅附近,规模不大,只有一些大型市场的地下才有一些稍大的超市。现在的日本,以便利店、社区超市、各类专业店等为代表构成了居民日常生活购物的主要战线,这一点与欧美国家以大卖场为主形成了鲜明对比。
反观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外资超市、百货的进入,以城市中心由内向外,开启了传统大卖场业态的红利时代。而中国电商近几年以来的崛起,恰恰正好击中了传统大卖场这个业态的要害。
对于大卖场而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商品丰富、品类齐全。其缺点在于各卖场间的商品差异化很小,售卖的商品绝大多数以标准品为主。
电商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容纳海量产品,几乎所有大卖场出售的标准类商品在电商渠道都能找到,使其很容易被替代。其次,在电商的发展初期,初创成本也低。
03
再谈谈电商在中国赖以生存的两大“法宝”:低价与到家。
先看“低价”,电商在中国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其“价格杀手”形象的建立。
然而,中国电商无往不利的“低价”策略,却由于以下几点原因,并不能够在日本顺利施行:
“行会”的存在
日本拥有较为发达的行业协会体系,各个行业协会在日本各项产业活动中,发挥着“特殊中介”的管理和协调作用。在日本一旦出现类似中国电商的“低价”事件,会被行业协会认定为“恶意竞争”的商业行为来处理,因为在日本的商业法里面, 有一条公平竞争原则,这条原则的核心就是价格竞争。
造假的容忍度非常低
日本法律对于造假、卖假、卖过期产品的处罚力度非常之大。一旦有上述情况被发现,涉案人员及企业会被罚得倾家荡产,并且会剥夺你终生再做买卖权利。
中国对于电商的征税不严格
很多B2C商家披着C2C的外衣,来逃避税收。而日本在电商征税这一块,开始的很早且很严格。早在1998年,日本就已发布了电子商务的征税框架条件报告;2000年,建立了电子商务税收稽查队;2015年5月,推出对电商企业的物流网点和储物仓库的所在国增大征税力度;2015年10月起,开始对海外电子商务服务征收税费。因此日本的电商企业无法通过“避税”来达到自己的“低价”目的。
再看看“到家”。
电商的便利性,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中国,让它成功捕获了很多忠实的拥趸,但这一招在日本好像也不怎么行得通。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日本的线下实体商业网络非常发达,各种类型的实体店铺生态圈牢牢把持住了各种流量的入口,从小到大依次有便利店生态圈、车站商业生态圈以及商店街生态圈。
2.日本的小业态一直紧贴民众日常生活,将“最后100米”的通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从而能自己掌握稳定流量入口,积累丰富顾客数据,维护牢固客情,在现代零售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04
对于中国的实体零售者而言,电商的初创时期已经过去。
各种成本也在不断提升利润也成为电商越来越重要的KPI,不能一直烧钱,在将来“低价”不可能成为其常置手段。商品的二次包装,到发货与退换货过程中的纸箱与其他耗材使用,都会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隐患。
电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某种程度上也让我们变得比以前“冷漠”,电商这种新的购物方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正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高度关注。
所以,日本电商不行的原因,您现在明白了吗?
来源:比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