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English
咨询电话: 400-818-7856 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华恒智信,共同分享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工具,与顾问专家面对面!

新能源车合资潮兴起 引狼入室还是合作共赢

发布时间:2017-09-1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8月29日,日产与法国汽车巨头雷诺组成的联盟宣布,将与东风汽车集团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易特捷新能源,专门在中国市场开发和销售纯电动汽车,以应对排放标准日益严苛的中国市场。
据悉,雷诺、东风和日产已签署成立新合资企业的协议。雷诺、日产分别持有其25%、25%的股份,东风将持有剩余的50%股份。
这是2017年继江淮大众、福特众泰之后的第三起中外合资新建电动汽车案例。而多位新能源车企高层表示,预计接下来一段时期还将出现类似的合资案例,新能源汽车合资潮正在中国市场全面兴起。
面对即将实施的双积分政策和《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限值》压力,要想在中国市场继续耕耘,选择一些品牌定位与产品结构与自身不冲突的第三方中国企业进行合资,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捷径。
“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的第二轮合资潮已经来临,这次主要是针对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这对某些企业的品牌与技术提升都有好处,而对某些自主品牌车企将形成很大的冲击。”一位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深专家这样直言。
新能源领域合资潮
今年6月,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大众和江淮汽车成立江淮大众合资公司,打破了外资车企在中国本土的合资企业只能有两家的政策红线。
而今年6月4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提出外资品牌只要达到某些技术和项目要求,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数量可以不受两家的限制,为合资企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随之而来的福特众泰、雷诺日产和东风的合作就显得并不意外。而戴姆勒继南下牵手比亚迪建立腾势品牌后,又在今年6月与北汽新能源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有意入股北汽新能源。而不少人士预言,接下来这种合资模式还将陆续出现。
上述资深专家分析,至于国家层面是如何考虑,政策是否会放开还不能断言。但从宏观角度和长远大计来看,国家是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一直都会调控。
他指出,无论是即将实施的双积分政策还是国家提出乘用车到2020年平均油耗量达到5.0L/100km的限值要求,都是倒逼各燃油车大户必须做新能源车,否则只能死路一条。
但政策的制定并不是想要将外资品牌扫地出门,而是要促使外资品牌与自主品牌一起做;另一方面外资品牌也绝不会放弃中国市场,这种情况下外资独资绝不会被政策允许,合资便成了唯一的途径。外资企业选择中国本土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来平衡双积分也是明智之举。
第三方合资或更有优势
无论大众还是福特,在中国早已经有多家合资对象,但此次还是另外选择了第三方企业进行合作。
“至于是选择以原有的合资公司为平台做新能源,还是另起炉灶,每家公司都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战略要求。但目前来看,选择一家与原有的品牌定位和产品结构不冲突的第三方国内企业进行合资,缓解双积分政策压力,更加简单易行并且有效,”一家大型国有汽车集团新能源负责人这样表示。
他指出,目前国内大部分主流车企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了布局,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销量都有不错的成绩。在新能源领域不一定就愿意像之前的燃油车那样再次受制于外资品牌。
而对这些外资品牌来说,只是为了找一家中国本土做电动车企业合作,并不期望其能在利润和销量上做出多大贡献,纯粹是为平衡积分,以保证原有的传统车产销不受严重影响。
这种情况下,找一家无论在技术、品牌、实力等方面都较弱的国内品牌进行合资,实在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合作方式。
以福特众泰为例,福特汽车即便是已经与江铃和长安早已合资,并且福特汽车今年4月针对中国市场发布了中国电气化战略,宣布将在2018年上半年上市国产蒙迪欧Energi和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同时未来五年内向中国市场推出一款全新的纯电动小型SUV。
但只要福特与众泰汽车的合作在品牌定位,产品结构与技术不与长安福特和江铃福特产生冲突,就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尤其是众泰汽车的新能源车型销量近两年在市场中一直处于领先的水平,在技术、产品、市场上都有了较好的基础,给福特带来的不仅仅是积分的优势,还有市场资源等等。
共赢or冲击
2017年内短短数月就有多家外资品牌选择合资电动车,背后其实是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2016年中国纯电动汽车的销售量达25.6879万辆,同比增长121%。在2017年的前七个月内,纯电动汽车产量达到22.3万辆,销量达到20.4万辆,分别增长了37.8%和33.6%。
去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外资品牌都发布了对华的新能源战略,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上述资深专家指出,按照目前的政策条件,这些外资企业要想在中国站稳,就必须发展新能源,至于是与本土企业进行合资,还是按照自己的技术路线从混动到纯电动化,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而这些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对一些本土企业说是好事,而对一部分自主品牌车企来说,则极有可能形成较大冲击。
例如众泰汽车与国际品牌车企的合作,不仅可以获得技术支持,资金支持,还能大大提升品牌形象。而未来这些如众泰一般在本土竞争中因为品牌、技术、实力处于弱势,但产品销量却达到一定规模的新能源车企极有可能“攀上高枝”。另外一部分零部件企业如果能够进入合资企业的供应链,无论是技术、口碑、品牌形象都会大大提升。
但对于中国新能源市场中一些自主品牌来讲,尤其是想冲击中高端市场的企业,必然会形成一种冲击。因为外资品牌无论在技术实力、品牌形象的确具备较大的优势。
“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靠政策与补贴扶持,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市场化竞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并没有想像的那样强,未来的竞争会很残酷,”该专家指出。
来源:高工电动车网  
作者: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