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English
咨询电话: 400-818-7856 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华恒智信,共同分享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工具,与顾问专家面对面!

现代煤化工能否刹住“无序上马”之风?

尽管环境容量受限的风险日趋加剧,同时屡探新低的国际油价不断冲击着现代煤化工成本红线,但这似乎都难以冷却国内新建扩建项目的热潮。如何刹住“无序之风”的确成为考验国家层面决策者的一道难题。2015年12月底,国家环保部发布了《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简称《准入条件》),试图从环保入手规范现代煤化工建设,并将此作为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依据。那么,《准入条件》能否刹住无序上马之车呢?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遏止行业“无序布局” 
“环保部《准入条件》目标很明确,就是按照‘环境优先、合理布局、环保示范、源头控制、风险可控’的原则,通过规范新建、改建和扩建现代煤化工生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煤化工行业技术进步,从而达到国家所要求的适度、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的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胡瑞平如是说。 
据胡瑞平介绍,近年来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规划拟建发展规模之庞大超乎想象,即使当前市场低谷期也仍然表现为高烧不退、积重难返,其发展速度与规模远远超过了国家定位的“示范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煤炭液化产能已经达到163万吨/年,甲醇制汽油产能可达到4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产能可达到142万吨/年,煤制乙二醇产能130万吨/年。目前,已经获得核准或同意启动前期工作的项目已有18个,总投资约4630亿元,除西藏外,西部各地几乎都已经染指现代煤化工,煤制烯烃规划拟建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煤制天然气超过2000亿立方米/年、煤制油超过3000万吨/年,仅鄂尔多斯就有14个煤化工基地,陕西榆林市有31个煤化工基地。 
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学院副院长李继林教授分析认为,《准入条件》的布局限制切中要害,要求现代煤化工项目应布局优先选择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较好的地区布局,并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已无环境容量的地区发展现代煤化工项目,必须先期开展经济结构调整、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等措施腾出环境容量,并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事实上,目前现代煤化工几乎在全国范围内都遍地开花,而导致无序发展现代煤化工的主要原因是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在富煤地区,在煤炭价格大幅下滑的窘境下,煤炭就地转化成为提升经济的救命稻草。 
李继林透露,以内蒙古、陕西、山西省为例,“十二五”期间,省区内煤炭资源展开全面整合,确立了变输煤为输电、输煤化产品的发展思路,极大地刺激了现代煤化工行业迅猛扩张,明知存在的水资源和环境容量制约问题也被束之高阁。 
与此同时,本地缺乏煤炭资源的东部、中部及南方等各省份,甚至还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部分资金实力强的企业,为圈得煤炭资源,即使从未从事煤化工生产及经营业务,也盲目介入购买煤矿矿权,被迫上马现代煤化工项目实施煤炭就地转化。还有不少企业为追求短期效益盲目跟风,不仅造成全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及巨大资源浪费,而且助长了现代煤化工无序上马布局之风。 
期待真正“零排放” 
李继林指出,《准入条件》严格规定了污染防治和减小环境影响措施门槛,要求项目工艺技术、建设规模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鼓励采用能源转换率高、污染物排放强度低的工艺技术。在废水处理、污染物排放、固体废物处置、地下水污染防治、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环境监测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三废”排放应满足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不得污染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目前,在已经投产和拟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中,不少都宣称可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而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李继林教授说,以废水处理为例,现代煤化工水系统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零排放”是指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水、污水、清净下水等经过处理,水全部用于回用,除结晶盐外对外界不排放废水。而事实上不少项目正在利用蒸发塘、晾晒池、氧化塘、暂存池等实现所谓的“零排放”。这些设施存在的弊端不符合环境治理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而且一些不负责任企业以此为障眼法,要么蒸发污水,要么偷排,有的不具备防渗功能,污染了地下水。 
“现代煤化工高浓污水处理问题十分突出,没有严格意义实现零排放,只能称为近零排放。”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环境学院院长徐炎华这样表示,他说,现代煤化工水耗高,高浓污水主要来源与工艺、煤种密切相关。其水耗分别为:煤直接液化10吨水/吨油,煤制天然气6.9吨水/千立方米,煤制烯烃22吨水/吨,煤间接液化11吨水/吨油。此外,中水回用率低,蒸发塘规模大,当中的高油、高COD、高有机毒物酚氨的“三高”回收后水质难以直接生化。 
徐炎华告诉记者,目前现代煤化工部分项目水处理设施运行并不理想,前处理效果差,预处理简单、处理不到位,中水回用回用率低。酚氨回收操作不稳定、效果差,油、煤粉含量高。其主要原因是用水水质水量波动大、冲击负荷高,还有煤化工用煤多为高挥发分褐煤、长焰煤,同矿区的不同煤层煤质差异造成。此外,废水除油工艺效率低,缺强化处理技术,缺乏对废水中溶解性难降解COD、有毒物质、致色物质处理。废水分类收集不到位、不合理,高浓污水成分复杂、难以处理,处理工艺不合理,有效性、针对性、经济性不足。加之企业预算资金上投入不足,对环保治理难度认识不够,环保设施实施相对滞后。 
记者了解到,目前现代煤化工的废气和固体废物处置和排放控制效果较好,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还是难题。因此《准入条件》要求,严格限制将加工工艺、污染防治技术或综合利用技术尚不成熟的高含铝、砷、氟、油及其他稀有元素的煤种作为原料煤和燃料煤。现代煤化工行业亟待研发“三废”处理高效合理的零排放或者近零排放技术,提升行业环保水平。 
“准入”还需加强配套 
《准入条件》可谓缜密而切中要害,但能否最终刹住“无序上马”之风? 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准入条件》使得环评这一关有了可靠的依据,对于现代煤化工步入有序、健康、科学发展轨道无疑将发挥积极作用。但还需国家从宏观层面出台与《准入条件》配套的相关措施加以规范,确保现代煤化工走出过热的怪圈。 
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总工程师舒格平告诉记者,《准入条件》里有关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依旧是石油化工行业标准,比如加热炉烟气、酸性气回收装置尾气以及VOCs 等应根据项目生产产品的种类暂按《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或《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相关要求进行控制,部分特征污染物缺失,不适用于当前环境管理。为实现现代煤化工行业的清洁和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出台煤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 
针对尚未出台的煤化工排放标准,李继林强调,需要更加严格的标准,进而提高准入门槛,这不仅有利于抑制全行业的盲目投资冲动,也可以倒逼现代煤化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化解环保风险。2015年煤化工行业的CO2排放量约为4.7亿吨,已经给我国碳减排带来很大压力,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计划于2016年试运行,碳税也将加快推出,现代煤化工必须迈过这一环保门槛。 
国家环保部评估中心石化轻纺评估部原主任周学双建议,一方面,国家要尽快出台新的煤炭与现代煤化工的相关产业政策,有效遏制西部煤化工盲目无序发展局面。西部煤化工已经暴露诸多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破坏。许多不具备条件的区域盲目上马发展煤化工,加剧了不合理布局和环境污染。“诸侯经济”与“全国一盘棋、有序、可持续发展”冲突,各自为政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煤炭资源不应属于地方所有,必须对煤炭资源进行科学统筹规划、统一调配,实现自然资源用途管制。摒弃部门和地方的狭隘利益观,筹划超越行政区划界限的大区域经济,改进财税分配机制,严禁“逢煤必采、逢煤必化”的现象继续蔓延。 
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准入配套政策,引导现代煤化工走多联产之路,化解环保危机。从环保角度分析,单一的现代煤化工虽然属于煤炭资源利用的先进技术,但真正的优势是以煤气化为龙头的煤基多联产系统,可以实现煤、电、化、热、冶、建材等多产业的耦合,循环互补延伸产业链,寻求资源能源最大化利用、污染物最小化排放。必须发展现代煤化工多联产系统,只有这样的组合才能实现效益“1+1>3”、污染“1+1<0.5”,实现高碳资源的低碳化利用。 
“从国家利益出发,在战略层面充分论证煤炭的利用方式,在弄清楚煤炭作为原料和燃料的配比后,根据环境承载力,才能得到煤炭消费总量的上限。由此可以制定国家方针政策。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不能影响煤炭消费总量的合理控制,还必须量水而行,科学布局,同时也要考虑巨大的碳减排压力。现代煤化工产业今后的发展,应该注重合理规划、适度发展,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优化资源、提高效率,深化改革、引入资本。”周学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