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管趋严 农金机构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17-07-1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2016年四季度以来,监管层去杠杆意图明显,流动性拐点出现,利率不断上扬;同时,央行加大对银行流动性的全面管理,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年后又取消零容忍度,加大MPA惩罚力度。这对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银行监管趋严可能会造成金融机构在业务、收益方面呈现暂时性乏力。首先体现出来的将是金融机构业务面缩小以及业务结构发生的变化。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中国金融》杂志主编魏革军认为,中小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压力较大,特别是部分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这几年陆续开展大量的类信贷业务,其结构比较复杂,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因此这一轮金融去杠杆还是会对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非标资产的监控、同业业务、各类的理财业务、资管业务产生一定压力。这次MPA考核调整之下,金融机构将更关注监管资产的质量,因此银行广义信贷数量将会被压缩,表内的地产公司债等非标产品受到限制,之前高速发展的表外理财业务也将在MPA考核调整后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对于农信机构,由于资产安全性要求的提升,之前本就难审核、风险高的涉农放贷比重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与此同时,收益收窄也将是金融机构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对此,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汪小亚分享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上市银行整体的平均收益率由原先的5%降低至现在是3%-4%,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机构的后续发展,削弱其实力和安全性。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大型金融机构在各指标、业务之间调整的弹性大,有条件进行选择和平衡,而中小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种类少、投资渠道有限,想仅依靠密布网点以及资产规模扩张“弯道超车”几乎无法实现。
汪小亚在讨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农信系统的影响时表示,严格宏观审慎评价的目的,一是与货币政策作用的数量调节相结合,MPA起到调结构的作用,从而形成“双支柱”的架构;二是让宏观审慎平台变成多元、多维度的平台。因此,强化的考核力度对金融机构长期也将产生正面作用。“它并不是有意削弱任何金融机构的力量,而是想引导金融机构向内控能力强、业务能力强的方向转变,凸显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进而实现去杠杆、防风险、鼓励资金脱虚向实的政策目的。”汪小亚说。
对于MPA考核,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则认为:“MPA考核避免了银行规模与名义GDP的偏离,在保证资本质量、安全性的前提下,还要给实体经济供足量血。”这无疑对金融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敦促金融机构更多地发展高质量的、可持续的业务种类。
姚余栋认为,一套新的价值银行评价体系或许对商业银行更有意义。他所提到的新型价值银行评价体系包括6大指标、12个细项,通过对资金成本、资产质量、资本节约、规模、流动性和科技立行的考核进行评价,在行业内部对金融机构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体检;同时,督促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类别、利用科技手段,强化自身业务能力,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零售服务,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严格监管在短期必将造成业务量的减少,但也会从侧面督促其开发全新的、适时的业务类别和更多的专项零售业务。
针对审慎监管带来的影响,汪小亚建议,农村金融机构为确保通过MPA考核,首先要向与资本相适应的业务结构转型,可以发展一些未纳入监管体系的业务,如不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轻资产业务和部分表外业务等,以丰富业务量,规避审慎考核。同时,要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经济资本是应对未来的潜在风险预期的资本准备,可以内部提高经济资本的留存量,并运用不良资产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实时观测机构资产的风险大小。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好深耕“三农”的政策倾斜,监管部门会根据机构涉农贷款的占比,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机构可利用政策更好地挖掘潜力,创新服务。
姚余栋则是从开拓零售业务和直销银行业务的层面给予建议。他认为,在目前内外环境制约下,农村金融机构想要实现规模上的突破难度较大,但可以顺应农村消费需求提高的现状,调整贷款结构,用个性化的零售业务提高盈利能力,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银行直销业务;并运用大数据审核贷款,来降低人工成本和坏账风险。他同时提出,未来的业务市场是决战于二、三类账户的,二、三类账户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有特色的业务,同时操作更便捷。这就给区域差异大、产品种类少的农村金融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信系统更应尽快觉醒,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创新开发合规的特色业务,满足二、三类账户多变的业务需求,同时通过科技手段,让客户的操作更便捷。
来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