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研究法定数据货币,无现金社会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7-11-0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作为欧洲首个发行纸币的国家,瑞典正在大力推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据了解,瑞典的巴士已经实现全面电子化付款,地铁售票机也不再接受现金。除了瑞典,加拿大、新加坡、印度等国相继废止大面额钞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限制了大额现金的使用。
从全球来看,“去现金化”似乎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中国、瑞典、加拿大、英国等多国中央银行已经相继启动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这是否意味着,无现金社会即将到来?
做客本期欧时经济茶座的专家们认为,由于现金带来的种种弊端,“非现金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无现金社会的到来还需要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部分国家可能尝试性地推出数字货币。
近年来,世界多国中央银行都在探索推行数字货币,“去现金化”似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甚至有不少人担心纸币会被数字货币取代。图为2016年4月,德国发行面值五欧元的硬币,在全国多地引发抢购潮。
“去现金化”风暴席卷全球 是否冲击传统货币政策?
从古至今,人们的交易都离不开货币。不过,在不同的时代,货币具有不同的形式。当前,世界上的货币形式主要是纸币,也就是“现金”,但一场“去现金化”的风暴已经席卷多个国家。
据了解,目前,瑞典1600多家商业银行已有900多家不再提供现金服务,农村地区不再保留自动取款机,商业企业拒收现金已经合法化。从2007年至2016年,瑞典年均现金流通量从105亿克朗(约合15.6亿欧元)降为65亿克朗。2016年,瑞典现金交易数量仅占所有支付的2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5%。
再来看丹麦。当前,丹麦的去现金化程度已经很高。2015年,87%的16至74岁丹麦国民使用网络支付,网络支付量占消费量的25%。此外,丹麦政府规定,从2016年开始,除了医院、药房与邮局等关键服务机构,多数商业店面都可以取消收银机,只接受使用信用卡或手机移动支付等电子货币服务。
可以看出,在去现金化方面,瑞典、丹麦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研究室主任程炼告诉《欧洲时报》记者:“北欧国家推进去现金化有几个目的。第一是减少反洗钱等犯罪活动,因为毕竟现金游离在政府的监控之外;第二是出于商业化的考虑,希望将去现金化作为推动国内的Fintech(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动力;第三是现金业务对金融机构来说成本很高,希望能够直接使用非现金交易降低成本。”
当然,除了瑞典和丹麦,欧洲其他地区以及部分亚洲国家的去现金化进程也在加快。
2016年5月,欧洲央行宣布永久停止生产500欧元钞票,自2018年起停止发行500欧元钞票。2016年11月,印度总理莫迪宣布面值为500和1000卢比的纸币作废,同时发行新版纸币,以打击国内猖獗的腐败和黑钱交易。2016年12月,韩国央行也宣布将加快减少硬币的流通。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告诉《欧洲时报》记者:“现金交易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不容易留下痕迹,不容易追查追溯,交易成本较高等,减少使用现金是各国都在追求的一个目标。”
法国信息技术咨询公司Capgemini发布的世界支付报告估计,2015年全球区非现金支付4263亿次,增幅11%,创10年新高。其中,东亚地区非现金支付增幅达43.4%,中欧、中东和非洲地区增幅16.4%。
董希淼指出,非现金支付比例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金使用风险,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有助于防范洗钱和腐败等现象,也便利了民众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
去现金化的推进,是否会对央行传统的货币政策产生冲击?程炼认为并不会。他指出:“以前现金被看作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漏损项,因为钱不在银行系统之内,央行就不太好控制。如果实现了纯粹的非现金化,所有的钱都在银行系统之内,对监管当局来说,货币政策将更有效。”
如果数字货币成为主流 纸币会被淘汰吗?
随着各国持续推进“去现金化”,现金最终将被淘汰吗?对此,专家们的观点不一。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告诉《欧洲时报》记者:“现金确实会带来洗钱、犯罪等问题,总体来说现金的使用会减少,但短期内完全取消现金可能会带来别的问题。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讲,还是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逐步减少现金流通,同时做出合理的安排,保证金融良性运行”。
在程炼看来,现金被取代乃是大势所趋。他告诉《欧洲时报》记者:“从货币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货币的基本趋势是越来越方便和快捷,实体化的货币被电子货币取代只是时间问题。但也不排除实体货币仍然会作为一种备份存在,以防出现比较大的不可抗因素之后,能够继续保持经济系统的运转。”
然而,董希淼认为,尽管非现金支付方式发展迅速,但全世界流通中现金需求量仍然较大,部分地区现金需求量还呈现上升趋势。
这种现象在中国尤其明显。中国央行发布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6年中国流通中的现金(M0)达6.83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8.07%。
董希淼告诉《欧洲时报》记者,非现金支付工具对现金结算具有“增量替代”效应,即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对于现金支付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非现金支付结算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现金使用量也在增长。
他指出:“一方面,现金支付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我们要提高非现金支付的比例,但同时也要看到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两种方式都在增长。在看得到的未来,现金肯定还会存在,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用支付宝、微信支付或刷银行卡,有些人习惯使用现金,我们要尊重所有人的选择,把选择权交给所有人。”
2016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上,《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以下简称《原则》)获得通过。《原则》强调,要更加重视“数字鸿沟”问题:一些弱势群体缺乏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可能在金融数据化的时代,与主流社会的差距越来越大。
董希淼认为,如果片面推进“无现金社会”,将可能扩大支付结算领域的“数字鸿沟”,使一部分人成为“数字弃民”,这不但产生了“技术歧视”,也与普惠金融的精神和原则背道而驰。
程炼认为,从目前来看,无现金社会实现在技术方面没有太大的困难,对很多人来说是观念上的转变。“很多社会边缘人群对于电子技术并不是非常熟悉,或者不太喜欢纯电子化的形式,一旦实现无现金,他们就被边缘化了,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政府可能采取一些措施,例如保留一些现金窗口,但即便如此,边缘人群参与经济生活仍会增加很大困难,而且会有一个恶性循环,一旦越来越多的人退出这种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对经济与金融政策的影响力会进一步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像瑞典这样的人口小国,尽管其无现金率已达98%,但是也并没有完全取消现金。
未来货币什么样?每笔钱都能全程追踪
尽管针对现金是否消亡仍存在争论,但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多国央行已经相继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
从2014年开始,中国央行就已经组建团队研究发行数字货币问题;为了捍卫央行控制货币发行、调节货币周转从而调控经济的能力,瑞典央行也决定研制自己的数字货币“e-krona”;日本正计划在东京奥运会开幕以前推出自己的全国通用数字货币“J COIN”。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货币并不等同于电子货币或虚拟货币。
董希淼解释道:“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跟央行发行的纸币有同等的地位;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例如比特币,根据我国央行的定义,比特币就是一种虚拟商品。”
那么,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有什么区别呢?程炼指出:“数字货币是依靠区块链技术,强调每一笔现金流支付的可监控性。虽然现在很多无现金支付也是数字形式,但是并不能做到对每一笔资金具体流向的全程追踪。”
在程炼看来,未来的每一笔数字货币都将有自己的特征。“换句话说,一元钱和另一元钱不能够等同起来,这样就很容易追踪你所处理的每一块钱到底流向了哪里,这对于监管当局来说非常有益。”
对于数字货币,宗良也有自己的设想。他告诉《欧洲时报》记者:“从未来的角度来讲,数字货币将是数字的组合,可能运用分布式或区块链技术、加密算法等。比如说,给你一组数字,你的一笔钱就到手了,就有货币的含义了。电子货币还是建立在人民币的基础上,是一个代币。”
宗良还指出,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首先要有一套全新的技术,包括区块链技术、加密技术等;其次,还要制定一套未来数字货币发行的规则,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还需要全球的协调,如世界各国的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在董希淼看来,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能够提高经济和金融交易的效率,使经济和金融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安全和规范,减少一些犯罪的行为,并节约社会成本。
不过,程炼认为,数字货币目前的挑战主要来自技术。他指出:“现在大部分的尝试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但是区块链技术是不是已经成熟到能够支撑数字货币还是一个问题。此外,任何创新都可能出现问题,我们没有想到的技术困难或者问题一旦执行之后,会不会忽然爆发出来,这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毕竟货币系统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命脉,这方面的风险必须高度重视。”
除了技术因素,数字货币在隐私方面也存在争议。程炼指出:“如果数字货币出现之后,政府或者从事相关方面的商业组织会全方位地掌握了你的所有隐私,因为你的所有交易活动都被记录在数字货币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方可以掌握你的所有经济活动,这对个人隐私是一个很大挑战。”
在这些问题面前,数字货币仍旧在向前推进。2017年2月,中国央行在发行数字货币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
程炼指出:“从现在的趋势来看,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快,也许五到十年的时间一些国家就会尝试性地推出数字货币。”
链接: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法定数字货币发展需迎头赶上
在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风靡全球的大背景下,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也需要迎头赶上。世界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已逐渐意识到,唯有发行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才能从根本上有效保障法定货币的市场地位。
上海第一财经报道,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10月12日指出,法定数字货币以国家信用为价值支撑,有价值锚定,能有效发挥货币功能,且有信用创造功能,从而对经济有实质作用,这些是私人数字货币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法定数字货币还具有稳定货币价值功能。
何为法定数字货币?本质上它仍是中央银行对公众发行的债务,以国家信用为价值支撑。姚前从四个维度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界定和剖析:首先,法定数字货币在价值上是信用货币,其次技术上看是加密货币,再次实现上是算法货币,最后应用场景上则是智能货币。
“我们希望的法定数字货币应具备全新的品质,必将超越现有的电子支付工具,无论是私人数字货币还是电子货币。” 姚前说。
作者:董希淼
来源:最佳管理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