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建设不同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
发布时间:2017-11-22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城市公共空间被誉为城市的“客厅”,上海将有一座绿意盎然的城市“客厅”。未来,上海要建设以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到规划期末,上海城市开发边界内300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半径实现全覆盖。
近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工程师许健在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上公布了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的行动计划,除了增加公园绿地,城市公共空间还要实现数量增加、品质提升、布局更均衡,通过存量用地的更新利用来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需求。
更绿色:构筑生态空间体系与公共空间网络
9条宽度1000米以上的放射状、通畅性生态走廊形成上海的市域生态骨架,未来的城市“客厅”将更加绿意盎然。
依托蓝网绿道,上海将构建慢行休闲系统。滨海及骨干河道两侧建设生态廊道,形成水绿交融的河道空间;主城区形成连续畅通的公共岸线和功能复合的滨水活动空间。同时结合“双环、九廊”等市域线性生态空间,设置骑行、步行、复合三类慢行道,兼顾群众性体育赛事;安排适宜慢行要求的各类设施,构建城市绿道系统。
织密绿地网络,完善城乡公园体系。比如,郊区可以结合现有生态资源建设郊野公园。增加面积100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地区公园达到2公里服务半径,社区公园达到500米服务半径,新增微型公园,从而完善5到10分钟步行可达的绿地系统。
实现开放贯通,上海要打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网络。持续增加公共空间的面积和开放度,提高公共空间覆盖率。提高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加强无障碍设施、休息座椅、智慧信息服务配套设施配置,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围绕开放空间系统网络,增加街头文化艺术表演运动空间,组织多种多样的公共活动。
更具活力:塑造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在加密生态空间和公共空间之外,上海将着力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共设施,带动地区功能转型和空间重塑。
备受关注的黄浦江45公里岸线将于2017年底实现贯通。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浦东的2010上海世博会C片区有188公顷土地,规划牺牲了其经济效益,选择将绿地保留,建造为市民可游玩的世博文化公园。
上海正要建设一批市级文化体育设施,比如,徐家汇体育公园和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其中,徐家汇体育公园将对原有建筑进行梳理和改造;增加公共开放空间规模,绿地、广场和户外体育场地合计占比达到50%;增加户外运动场地;突出与周边街区的融合共享;增设多条地下通道。
上海博物馆东馆注重保持并强化城市原有景观轴线。作为城市轴线的视线终点,世纪广场成为上博东馆和东方艺术中心共同的公共开敞核心,两个大型公共建筑对称而立,强化中轴线的形式感。在北侧设置入口广场,面向城市大面积敞开;景观设计优美典雅,适当点缀室外艺术品。
上海图书馆东馆,将是一个面向公园和城市的开放的公共阅读广场。因此,尽可能最大化布局室外广场与公共绿化空间,塑造开放式、多层次景观结构,提高环境品质。而且,建筑风格要与周边建筑取得协调统一,同时又隐于周围绿地之中,营造出优美静谧的阅读与交流环境。
上海大歌剧院位于世博文化公园内,整体建筑清新典雅,掩映在大片绿化之中。
歌剧院设计有一座大屋顶,可通过螺旋式的台阶拾级而上,与公园绿地一起成为市民的活动空间。
更精致:社区自治开展社区空间“微更新”
城市“客厅”要看起来有板有眼,还要在细节处“精雕细琢”。上海在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之外,还关注到零星地块、闲置地块和小微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创造。这些小地块,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从2016年至今,上海通过“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共进行22个试点项目,涉及9个区县15个街道。具体包括,组团内向空间改造,例如老旧小区、石库门里弄;城市空间边角料改造,例如街头绿地、道路两侧小型开放空间;公共设施的艺术改造,例如街头变电设施、路牌、行政机构门口标示物等。
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摸索,上海已经形成一些具备操作性的“微更新”策略。比如,探索共创路径,联动基层管理组织,即邀请基层管理组织参与从选点、方案征集、比选、修改、经费筹措、实施落地的全过程。
来源: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