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剧左右不了 国产战争题材的走向
发布时间:2017-09-20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近日,在于北大举行的《芳华》首映见面会上,导演冯小刚再次批评抗战剧的“手撕鬼子”现象,他说“这种游戏化的拍法,实际上是对我们遭受灾难的极其不尊重。”
这是冯小刚导演第二次对战争雷剧开炮,第一次是前不久在《芳华》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表示过这样的观点,“过去我们有很多电影把打仗当成儿戏,手撕鬼子,裤裆里掏手榴弹,这是严重被误导的。”
一般来讲,对某种现象进行批评,批评者是会站在对立面的。冯小刚批评“手撕鬼子”,他的战争题材则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雷人情节。2007年公映的《集结号》,被认为是结合了商业看点与人文反思的一部优秀战争片,以《集结号》为标志,国产战争影视剧寻找到了新时代的表达形式。
这次冯小刚的新片《芳华》,也是一部不一样的战争电影,除了有六分钟一镜到底的战争戏之外,更大的看点在于它表达了残酷时代年轻人的理想与激情,这其中,还夹杂了冯小刚这一代人对军队生活的美好记忆与怀念。
冯小刚否定“手撕鬼子”的做法,是从艺术与情怀的角度切入,同时拥有一定程度对战争的审慎思考,这永远是那些“手撕鬼子”的雷剧所无法做到的。整个国产影视剧的发展史,从上世纪50年代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南岛风云》《黑山狙击战》,到上世纪80年代的《高山下的花环》《血战台儿庄》《闪电行动》,再到2000年后的《风声》《集结号》等,在战争电影这一领域,创作态度都还是严肃的,变化的,只是表现手法的新颖,以及价值观的多角度。
在电视剧领域,“手撕鬼子”也不是主流,《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亮剑》《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作品,才是优秀战争题材电视剧的真正代表作。之所以想到战争题材电视剧,不少人脑海会立刻浮现“手撕鬼子”,恰好说明,在好剧的对比之下,那些凭空编造的虚构情节,是影视剧市场中的“异类”,激烈的批评,会加速这些雷人影视剧的消亡速度。
之所以诞生了一些雷人抗战剧,是一段时间内庞大的市场使得个别创作者失去了严肃的创作态度,把“哗众取宠”当成了提高收视率的一种手段,甚至会有人沾沾自喜于“手撕鬼子”等雷人情节为其“作品”带来的关注度。
但这种“关注度”多停留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口诛笔伐,很少有人会因为骂过抗日雷剧而去完整地把它观看完,批评“手撕鬼子”也并非是在“消费”它,而是观众在价值观遭受挑衅之后的一种本能反应。事实上也是如此,在人人喊打的状况下,抗日雷剧已经基本销声匿迹。
国产战争题材的正确走向,是“手撕鬼子”等雷人剧所左右不了的,这类雷人剧,会迅速湮没在众多品质剧的口碑之中。
在当下,国产战争题材影视剧,正在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战狼2》这种,用商业手段去帮助价值观传递,你可以不认同《战狼2》的价值观,但却无法抵挡它强大的观影效果,而接受它的娱乐性,也意味着受到了它在价值观方面的潜移默化——这是好莱坞大片常做的事情。
一是《芳华》这种,作为战争片,却大面积地去掉了战争场面,或者说只把战争当成一种背景,来讲述战争时代人的生存与情感,这种战争题材,更容易触动当下观众的心思,获得现代人的共鸣——因为虽然时代有差异,但人心不会变,强调困难环境下人的坚守,总会轻易地打动观众。
相比于好莱坞,我们要承认国产战争题材在创作空间、表达技巧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影视业创作者,从来也没放弃对这一领域的深挖尝试。中国观众对于本土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有着超过好莱坞的关注热情,毕竟那些熟悉的故事与画面,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历史、文化或者血脉上的联系,我们也相信,优秀的创作者在以后的岁月里,能够拿出更多的经典作品,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
作者:韩浩月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