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方兴未艾 “互联网+”催生新业态
发布时间:2017-11-22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增强我国软实力作出很大贡献。那么,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出现哪些新兴业态?这些新兴业态有哪些困难和问题值得关注?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本报特邀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魏鹏举来为读者详细介绍文化创意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两大新兴业态:“互联网+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传统产业”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有哪些类型,其发展又有何特点?
魏鹏举:中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方兴未艾”,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少新兴业态,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互联网+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传统产业”。
“互联网+文化创意”,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业态。近年来,与数字化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非常好的增长态势。从国家统计局最近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长幅度达到了33.3%,比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额增长幅度的平均值高出25.8%,在文化产业中增幅最大。而且今年增长速度更加快,2017年前三季度的增幅达到了36%。
在“文化创意+传统产业”方面,表现在“文化创意+旅游”“文化创意+体育”“文化创意+制造业”等等。近年来文化创意与这些方面的结合非常紧密,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在保护生态、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这也可以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出来,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幅排在十大行业的前三位。
此外,这两种类型的新兴业态近来年的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与高新技术结合密切。二是与新兴消费,即消费的转型升级结合密切。三是与供给侧改革结合密切。
“互联网+”从全产业链影响文化创意产业
中国经济时报:据您刚才介绍,“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那么,“互联网+”是从哪些方面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产生影响的呢?
魏鹏举: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对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的影响已经渗入到了全产业链,在很多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使更多的网民成为文化产业的创造者。中国目前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了63%,互联网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7.5亿,网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代表中国绝大多数的民众,而这部分人总体上正处于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互联网+”进一步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文化创造力。比如现在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参与者都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这使文化创意领域出现了创作和消费合一的典型状态。
其次,互联网的融入使文化创意业态发生重大变化。原来视频仅指电影和电视,但自从互联网视频出现后,视听业态变得更丰富、更多元,给传统广播电视的业态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了适应“互联网+”这种新业态的出现,原来很多做电视剧的企业已经改为制作网剧。
第三,互联网丰富了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注意力经济”,主要靠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来赢得更多的广告收入。但是随着互联网业态的出现,付费用户发展非常快,用户直接可以付费来接受内容。传统产业也就不再仅仅靠单一的广告吸引眼球,可以将注意力更多放在优质内容上。
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性不均衡现象严重
中国经济时报:从目前文化创意产业这些新兴业态的发展状况来看,您认为,有何困难和问题值得关注?
魏鹏举:从目前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发展来看,首先,结构性不均衡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表现在传统业态增幅疲弱,比如工艺美术,2016年增幅只有5.9%。另一方面表现在传统媒体发展缓慢。受文化体制改革未完成和互联网新媒体崛起的影响,从2010年到现在,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整体发展都不景气。
其次,在内容创新方面比较薄弱。虽然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发展很快,但内容创新却跟不上,这已经影响到文化新兴业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比如,每年都有大量打着高技术、高投资的噱头,内容却很苍白的电影出现在院线,但随着中国电影的受众越来越成熟,这些电影难免会在上映后遭遇滑铁卢,严重影响了影视业的发展。
第三,文化创意园区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出现很多文化创意园区,但是发展状况不太均衡。东部地区园区发展较迅速,而西部地区多数园区经营状况都不理想,甚至有很多处于空置和无效运营的状态。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条件较差,当地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比较匮乏,而外地文化创意企业进入又比较困难。
政府要避免文化创意市场出现“挤出效应”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政府一直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新兴业态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您认为,我国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扶持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的发展?
魏鹏举:从文化经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出现“挤出效应”。因为不恰当的财政补贴有时候不仅起不到积极的效果,反而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使优质企业得不到资助,被挤出市场。所以,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加大支持力度,更重要的是完善相关政策。
首先,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优化财政补贴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投入产出的效率。如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改善投入方式,提升投入效益,对确实具有创新内涵的新兴业态包括小微企业进行有效的支持。
其次,加强税收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的激励和扶持作用。与高新企业的税收政策相比,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更具持续激励意义的税收方式目前作用非常有限。
第三,创造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金融环境,在经营层面更积极、更有作为。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匮乏,特别是在社会融资方面困难很大。而社会资本,尤其是风险投资的活跃是现代创新非常重要的市场力量。因此,要创造好的文化金融环境,让更多的资本和优秀的企业形成良性合作。
第四,土地政策还须调整。与工业用地相比,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用地的成本较高。以我国“文化自信为引领,实现文化繁荣昌盛”的目标来看,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土地政策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