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English
咨询电话: 400-818-7856 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华恒智信,共同分享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工具,与顾问专家面对面!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中国电影要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些观点引起文艺界广泛共鸣。
观而不思则迷,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30余年来观影8000余部,对中国电影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全球化背景下,面临西方电影的冲击,如何创作一部好的中国电影、怎样评价一部作品?记者专访了饶曙光,听他讲述中国电影在内容和评价体系上必须要有中国范儿。
记者:您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电影的现状?
饶曙光:我们都知道,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因结构性特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加上1994年开始的进口分账好莱坞大片的市场挤压和冲击,国产电影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至少在市场层面是如此。2003年以后一系列改革措施及其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及其发展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直接促成了2003-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连续超过30%的大幅度增长。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电影用几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几十年才完成的历史性进程,相应也就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内容上存在着过度娱乐化、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匮乏等种种“短板”,在评价体系和标准问题上更是有着偏颇的导向。
记者:您以为,面对这些问题,中国电影的创作需要如何突围?
饶曙光:我以为,要突围,首先要选对方向,不能像无头苍蝇乱撞。中国电影的方向,或者说职责,必须是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对于中国电影具有极端重要性。真正有价值、有内涵、有温度、有筋骨的中国故事,蕴藏在人民的生活中、实践中,绝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够“神侃”出来的。
中国电影必须充分吸收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保持对经典的尊重,有效促成传统文化的创新型发展、现代化转化;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样才能从传统、从当下获得灵感,寻找到富有生活质感、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中国故事。
更进一步,电影工作者一定要熟悉现代高科技,熟悉现代电影的叙事规律和技巧、提升叙事智慧;也要了解当下中国电影的观众并与他们形成有效互动,赢得中国观众乃至海外观众的认同和追捧,创作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电影精品。
记者:那您以为,什么样的电影称得上“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
饶曙光:这就涉及到电影的评价体系和标准问题。首先,绝不能把票房看成是“硬道理”。另外,很多人总是不自觉地把国际电影节对中国电影的接纳、是否给奖,作为评论中国电影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丧失自身的立场和话语体系。中国电影批评一定要立足于本土电影实践,构建适应于本土话语体系的评价标准,即电影评价体系的“中国标准”。
在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方面,我们也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不能仅仅看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获得了多少票房,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进行了多少有效的海外传播,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为此必须建构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兼容性、包容性评价体系和标准,着眼于长远、宏观、战略。
记者:那您以为,“长远、宏观、战略”的中国标准的落脚点在哪里?
饶曙光:我以为,中国电影创作的资源和根源都来自本土文化土壤、传统、积淀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电影要赢得广泛的社会效益、形成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以电影的方式、以中国观众乃至世界观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梦则是一个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有效拓展了我们的话语空间,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构建我们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
另外,我们对电影的认识一定要与时俱进。必须深入研究自己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电影思潮,从中国电影的实践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建构电影理论的中国学派,为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换代、促进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提供强大的理论智慧和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