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服务企业如何构建新型经济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17-06-21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下,物业服务企业必须要适应企业所处社会环境、人文观念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姿态,建设多种模式、多种构架的新型经济命运共同体。
无论是在杭州“G20”峰会上,还是在联合国发展论坛上,中国国家领导人一再发出世界多元化、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力主商贸多维度的“融”与“和”,建设新型经济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日益凸显,这正是我国不断坚持多维视角,以同情同理与别国相处的原则所取得的胜利,同时也是中国外交坚持“维•度•衡”理念的卓越体现。
对于物业管理行业而言,笔者深深体会到,在行业创新驱动的新征程中,在企业的转型升级期间内,更要注重“维•度•衡”的实践与思考。
新实践:“重新定义”利益关系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了物业服务要“重新定义”的观点,引起与会者的重视和热情探讨。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日臻完善,业主群体对物业权属的认识越加成熟,尤其是社区组织的职能日益凸显,物业服务企业的单方利益已经很难独立存在。譬如,小区业主对电梯广告、区域展位、电信基站收益,以及大修基金的使用等越加明晰;业主委员会更是要对外协单位的维保费用进行预决算的严格审查。在这种情况下,物业服务企业若不兼顾到企业自身、员工团队、广大业主乃至业委会、外协单位的多维利益层面,是很难稳步发展的。
尽管法规规定业委会的工作属于无偿义务为业主服务,但按照“服务如果不进入商业模式就不能持久”的观点来看,业主委员会的日常性事务也的确需要必要的费用来维系。所以,在世界政治经济已处于多极化多元化、利益多维性的今天,我们应当把该问题的合理解决作为工作中的重要抓手。
对此,笔者认为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下,物业服务企业必须要适应企业所处社会环境、人文观念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姿态,积极主动地与业主委员会、业主代表、街道社区,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各种社会资源持有者,建设多种模式、多种构架的新型经济命运共同体。
建设经济命运共同体是当前物业服务企业面临形势的客观使然,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物业服务费一旦确定,很难上调,而人工等相关费用的上行压力已经让很多物业服务企业气喘嘘嘘,不堪重负;
二是日益凸显的业委会运作方式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关系,加大了物业服务企业的成本与作业难度;
三是利益共享合作机制建设的政策依据在于,需要制定更明确的规范与制度,规范物业服务企业与业委会的行为,是双方合作共同的期许。
关于进行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建设,我有如下几点基本思路:
一是要经过反复的宣传、谈判,明确在法度范围内,业委会的职权底线到底在哪里,物业服务企业的责任权限在哪里,双方的黄线在哪里;
二是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三是初步确定已经在事实上实现的收益边际在哪里,预测即将发生的边际效益在什么点位,提前设想好可行方案及早进行对应研究;
四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组合,并做出可行性、实操性框架方案,寻找并抓住新的商机;
五是做好各方利益关系以及利益分配的明细化工作,参照中非历史关系、阿里巴巴、一带一路等优秀模式,逐步推进这一项利在将来的事业。
关于物业服务企业建设经济命运共同体组织形式,积极主动建设经济命运共同体并把握其主控地位,不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应当是处理和解决全部问题的核心;其次是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的重点环节。主要的载体可以参考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参与制。这是资本主义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利益已经不可能再是某个私营工厂主、手工作坊独家拥有,而是被分割成了许多条块,比如专营商的出现,产品生产过程的合作等。在今天业主自治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政条件下,我们更应当根据“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经营原则,早做打算,以备不虞,甚至可以直接拿出一个或几个项目做试点运行,给业委会宣传共同经营的理念。
二是分配制。实质上就是利益的直接分配,所有的增值项目皆有物业经营,按照双方商定的比例分成给业委会,供其开展工作的不时之需,而且可以避免其他业主对业委会直接经营的质疑。是一种操作性强,并容易得到业委会认同的动议。
三是顾问制。即聘请业委会的成员担任物业服务企业的联络顾问,由物业公司按年或月度支付一定额度的顾问费,供其工作开支。表面看似乎增大了开支,其实做好了反而会降低无形支出,而且可以建立长久的朋友网络关系。
这里就很可能会引发出另一个问题:整个利益蛋糕只有这么大,物业服务企业如果要兼顾其他利益方,而物业服务费又只有这么多,蛋糕该如何分呢?答案很简单,靠创新思维来启迪创新驱动,尤其要利用互联网快速发展应用的优势,利用现有业态资源,提升新增生产力水平,把楼盘以及其他物业形态的资产边际效益最大化,也就是把蛋糕做大!这不就使得物业费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了么?从海宇物业的实践来看,通过“智凡优家”网络平台与“二维码”“400呼叫服务中心”的综合配套应用,边际效益与员工收益大幅提升,企业完全有能力应对多方利益分配的蛋糕切送。
新时期:注重创新“度”的把控
固本与创新,这也是协会领导多次予以强调的问题。笔者认为,不一定说创新就是好的,传统的就是不好的、甚至是落后的,这一认识误区必须消除。问题的关键绝不是孰好孰劣,而是在于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传统工艺的掌握与应用,离开了传统的工艺,还谈什么工匠精神呢?
所以,我们在如下几各方面,都应当注重“度”的把握。
一是创新与固本的关系。在开展创新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初心,以工匠精神,把原本原味的服务做好,才谈得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驱动,切不可邯郸学步,更不可削足适履;
二是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利益分配。在有限的蛋糕切割中,充分考虑并兼顾到业主、员工、合作方彼此之间的适度利益,正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指出的:既要照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又要照顾到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的利益关系。这就存在了事实上的“度”的把控。要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关键还是要回到通过创新驱动,把蛋糕做大这个焦点上。
三是物业管理与资产运作之间的关系。物业区域是全体业主的资产载体,我们要改进供给侧,就要进行结构调整,把原始的物业管理向资产管理模式逐步演进。但是,如果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引发业主的反感,把帮助业主进行资产运作,误解为物业服务企业完全是谋取独家利益。
生态均衡:创新驱动的边际底线
笔者认为,业内生态平衡的重点还在于调结构,稳增长;在于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产品性能,并且不断孵化消费侧的新增需求。那种为了创新而创新,动辄就“砸钱”“烧钱”的举动,已经背离了物业服务的初衷。
马云曾经讲过,离开了商业模式的服务是不能持久的。笔者亲眼见过有些物业公司,开始时一下手就投资几千万去研发网络平台,动静很大,却后劲不足。对此,《物业的本质》一书的作者陈伟先生曾指出,物业服务企业的创新驱动,必须“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既要有解放思想,让思想冲破牢笼的冲劲儿,更要有应对万千变化的定力。
上述实践告诉我们,在“互联网+物业”的新格局、新征程中,必须要适应新形势,做出新抉择,诠释很多新定义,但千万要注意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可在激进中忘却初心。
来源:《城市开发》
作者:高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