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价应给“口碑教授”留位置
发布时间:2016-03-01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据报道,日前,河南大学内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引发社会关注。退休3个月后,教师常萍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在此前32年的教学生涯中,常萍的职称一直都只是讲师,河南大学也从未为某一位教授单独举办过聘任仪式。
常萍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她知识渊博、语言精彩且诗意,授课时的激情澎湃、专注投入鲜有老师可比。而且从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甚至“两拒《百家讲坛》邀请”,她的讲课实录被总结成“常萍语录”流传于网络。这样一位受到学生欢迎和肯定的老师,虽然没评为教授,但在事实上,她早已是人们心中的教授,被大家称为“口碑教授”。
官场中流行一句话,叫做“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在官场评价体系中,这句话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在学术评价中,现在更看中的还是“金杯银杯”,几乎没有“口碑”的空间。常萍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
一直以来,学术评价重“金杯银杯”倾向,受到了舆论的广泛热议。其实人所共识,现行学术评价体系有其存在理由,即便屡为诟病的重视论文现象,也并非一无是处。如果学术评价完全放弃论文等硬性指标的要求,而只是单纯追求“口碑”,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将超乎想象。人们只是认为“教学相宜”,不能顾此失彼,而学术评价在看重“金杯银杯”的同时,也应该看重“口碑”,起码要给常萍这样的老师一个机会。
问题在于,现行评价体系已经机械板结到连一户窗户也不愿打开。很多人都在感慨,现在做论文的很多,专注教学的很少,而对于高校来说,教学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研究。何以如此?当教师们看到,即便在教学上投入再多精力,得到学术界再多认可,可如果拿不出论文,只能徘徊在主流之外。反之,无论用什么办法,只要拿出了论文,也就拥有了晋升的机会。导向就是风向,有什么样的导向,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在聘任仪式现场,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讲,“这个聘书不仅仅是发给常萍个人的,实际上是发给以常萍为代表、长期耕耘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潜心研究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同时又得到师生高度认可的教师的。”可在坚硬的现实面前,面对普遍的“学而优则授”“教而优则讲”,这样的美好愿望能够实现吗?最起码人们没有看到制度化的保证,生不出制度化的信心。
这里,不是全盘否定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不是认为以论文为代表的“金杯银杯”毫无作用,而是认为学术评价应留给“口碑”位置。这种制度关注温暖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确立的不是一个标杆而是一个导向。
来源:新快报 作者: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