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亲辅导”盛行:台湾系托管教育在大陆
发布时间:2016-11-02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众所周知,台湾地区不但中华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做得非常的到位,教育方面也有些与时俱进的创新做法。笔者在2012年考察学后托管教育市场的时候,最先考虑和参照的就是台湾地区的托管教育行业。
在80/90年代,作为风靡一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诞生了一代“钥匙儿童”,为了解决这些孩子放学后回家无人看护的问题,在台湾产生了“安亲辅导”这个崭新的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一行业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运营模式。
“安亲辅导”盛行的台湾
台湾的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的比较早,在1961年就正式发布了第一张教育培训牌照,其后随着蒋经国的上台执政,大力发展经济,在80年代初期,成为著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台湾地区适龄青年的人均工作强度和时间,这样就人为的减少了照看和接送孩子的时间,于是一代“钥匙儿童”出现了。
所谓“钥匙儿童”,就是指由于父母双亲,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在适龄儿童上下学的时候,尽到看护和教育的义务,只能将家中的房门钥匙挂到孩子的脖子上,由孩子独立回家并完成家庭作业的一个现象。
在产生初期,由于孩子的自我约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发生了几起安全事故,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反响。于是,在1982年,某些嗅觉灵敏的商家根据家长的需求,顺势推出了学后看护服务,就产生了“安亲辅导”这个行业,也就是我们国内俗称的“小饭桌”,现在的“学后托管教育”。
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随着少子化的加剧,以及对应试教育的重视,台湾地区的“安亲辅导”服务内容已经由最初的接送、吃睡、课业辅导等基本的服务,发展成为一个全方位成长的教育综合服务。
目前台湾的“安亲课辅”机构还增加了包括能力培养、兴趣爱好、道德规范、家庭教育和社会认知等相关的内容。这些“安亲”服务项目极大地满足了双职工家长的需求,所以在台湾,据不完全统计,有高达90%的小学生,放学后是在学校周边的“安亲班”度过的。
随着“安亲”教育的高速发展,台湾地区的政府部门也相应的针对这个行业,出台了师资培训准入、校区司机的检查、餐饮服务标准等各项制度,同时“安亲”业务明确由教育部门具体监督管理。
国内托管教育市场的“台湾系”
目前国内的托管教育市场,就像一个“江湖”,由于没有绝对的行业老大,行业发展也不够规范和成熟,其中的“台湾系”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这些品牌大多集中在2013年左右进入到国内市场,为整个托管教育行业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下面就按照进入大陆市场的先后顺序,简单介绍一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家“台湾系”托管教育机构。(PS:以下公开内容是截止到2016年9月份的信息,如有异议请联系笔者更正。)
超优教育
“超优教育”是一家总部位于东莞,创办于1984年的台湾,1986年开始从事“安亲课辅”业务,在台湾曾经拥有过200多家加盟校区。其创始人是谢智芳先生,是现任的“台湾课后教育协会理事长”。
“超优教育”于 2010 年进入大陆市场,先期从事英语教育,直至2014年正式在国内开展托管教育业务,2015年开放加盟,目前有10 家直营校区、将近80家加盟校区。其核心的优势是在台湾经营多年的管理和运营体系,以及结合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两岸交流和互动,其核心理念是打造“五星级”托管中心。
贝尔安亲
“贝尔安亲”是一家总部位于长沙的著名学后托管教育连锁机构,创立于2013年,创始人是赵静芳女士。赵女士是长沙有名的成人IT培训企业牛耳教育的创始人,贝尔安亲是其二次创业的产物。
有感于自己孩子的学后教育和托管所产生的问题,她先后数次到台湾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于2013年创立“贝尔安亲”托管教育品牌,并全盘引进台湾的“安亲”教育体系和师资培训,目前在全国有21所直营校区,210家加盟校区。其核心的优势是团队多年的教育行业成功经验和台湾“安亲”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生活照顾、习惯培养、兴趣培训等全方位的托管教育服务。
灏学安亲
“灏学安亲”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学后托管教育连锁机构,创立于2013年,创始人是李孟洁女士。“灏学安亲”于1995年在台湾设立第一个校区,当时李女士也是有感于自己的两个孩子的学后教育问题,从幼教行业跨界到“安亲”行业的。
灏学在台湾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通过整合资源。研究教学,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和口碑。在2013年正式进军大陆托管教育行业。目前在国内已经有200多家加盟校区。其核心优势是台湾的“安亲”教育理念和渠道资源。
当下的学后托管教育市场,“台湾系”由于同种同族,具有文化和语言优势,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引领行业的稳定发展。不过,毕竟台湾地区的区域规模、教育环境、政治制度、发展阶段等同大陆都不尽相同,简单地把已经发展30多年的“安亲”教育直接移植过来,还是会有很多的水土不服的地方,仍然需要进一步本地化。
来源:芥末堆 作者:张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