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产业凭情怀 市场竞争现短板
发布时间:2016-11-02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10月10日至12日,第二届全国民宿大会暨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成立大会在贵州省安顺市举行。这标志着全国以民宿为代表的非标住宿业发展步入全新阶段。
近年来,在城镇化快速迈进的现代社会,乡村被重新定义并且赋予诸多新的色彩。而作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新亮点的民宿产业,因为集旅游、休闲、住宿、文化于一身,被称之为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广受驴友和旅客追捧。
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市场规模也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快速增长,风头正劲。但与火热并存的是,民宿产业的现实经营状况所呈现出的“冷热不均”的局面。
民宿经济方兴未艾
国庆期间,家住河南信阳的老杨一家,没有像往年一样去国外旅游,而是选择了苏州郊外的同里古镇。和他们一起去的,还有他的两个朋友的家庭。
到了同里他们才发现,想要住上酒店成了现实难题。充斥大街小巷各种价位的民宿风格各异,而真正住进去了才发现,一些高端民宿的住宿条件,甚至超过了星级酒店,有的位于古镇里的夜景房甚至价格每晚超过1500元。
类似老杨的这个订房故事,在苏州旅游界,近两年几乎每个周末都在演绎着。这种直观反映产业供求关系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着苏州民宿业高歌猛进式的发展。
苏州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说,因为民宿的崛起,当地一些古镇几乎没有了宾馆和酒店。“民宿除了满足客人‘住’的需求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使旅游者对当地民俗和人文历史有独特体验。”
苏州的民宿之热,只是国内近年来民宿热的一个缩影。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景区的散客占比在2015年已经达到70%~80%,自由行游客对旅行的需求上升到文化、社交层面。在住宿上,更愿意选择外观具有鲜明特色,能与当地人交流的民宿。
比起5年前,在国内旅游民宿的先发地区杭州的民宿家数,足足翻了5倍多,形成了新的产业元素。在莫干山、杭州西湖等许多景区的周边,都可见到一晚百元到数千元的中高端民宿,它们以极强的设计风格和文化特色,与景区的发展互为补充、互利共赢,也以高额的年收益吸引着无数后来者的参与。
在民宿热的大背景下,民宿经济的高起势已不可逆。资料显示,中国现在有广义上的民宿4万多家,整体的市场规模是112亿元,旅游互联网企业纷纷成立民宿业务部门,传统旅游企业也纷纷有计划投资民宿。
商务部、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民宿从业者数据显示,2012年的民宿从业者尚不足10万人,而2016年从业者增至90万人。
市场竞争加剧
然而,当民宿产业发展逐步走向高潮时,门槛降低、经营不善、同质化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今年以来,有研究机构深入调研发现,在民宿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大环境下,国内高达70%的新晋民宿经营者,当前都面临着定位失准、客源不稳的发展困境。好的民宿平均入住率达到60%已经很不错了,20%~30%是常态。大部分民宿从周日下午2点开始到周四都是处于“惨淡”状态。
据了解,当前国内的民宿市场,一栋民宿在投入运营之前至少包含租金、装修等投入,进入实际运营之后还会涉及到雇员工资、营销成本及日常损耗等各项开支,高额的前期投资本身就很难在短期内换取同等的收益。
加之民宿以营造精致化、特色化的住宿见长,在整体装修风格、空间营造、文化氛围打造等方面又有着比一般经济型酒店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在实际经营中,民宿经营者必须持续不断地注资,从优化软硬件配套和风格设计方面保持独特的吸引力,来紧跟市场热点,维护稳定的客源群。
以杭州西湖周边民宿为例,5年前,杭州周边一栋民居的租金约为每年10万元,近年来由于投资者持续进入,飙升至30万元,装修成本也上涨至百万元起。
一位民宿经营者表示,2011年他以30万元/年的租金在杭州租下了200多平方米的民宅,近年来又陆续投入100多万元装修,打造只有6个房间的精品民宿,每个房间每晚售价800元。
但开业后,实际回报却远不如预期,收回成本很艰难。“双休日和节假日入住率还可以,但平时寥寥无几。”该经营者坦言,淡季时没人来,旺季时住不下,对民宿产业的人员配备、产品供应、设施维护等带来巨大挑战。
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市场关注度持续走高,多元主体竞相涌入民宿产业,租金上涨、竞争加剧将会成为常态,这会导致民宿的盈利水平降低。而“经营权与民宿所有权分离”情况下,民宿形态在日益抬高的经营“门槛”下逐渐回归商业形态,盈利是活下去的必须条件。
带着情怀深耕市场
有业内人士指出,民宿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本身就是以文化取胜,寻找“趣缘”群体,做的是小众买卖。“讲故事、讲情怀”的发展理念被普遍认同。
如今,人人都在拼情怀,却导致都没了重点,但说到底,民宿还是一门实体生意。伴随着当前民宿业态种类单一、配套产业缺乏、基础建设滞后等问题,要想在“千店一面”的状态中得以生存并不容易,首先需要有自己的“吸睛点”,塑造契合市场需求的核心吸引力。
尽管困难重重,但众多业内人士还是看好民宿产业。有专家指出,民宿不同于宾馆或旅游景区,它是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为游客提供“宿在民居、生活在别处”的新型旅游住宿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民宿充分体现了“分享经济”的精神,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有情怀的文化旅游投资项目。
而纵观当下我国民宿产业发育程度较高的江浙、云南等地,可以发现我国民宿经营模式中呈现出过分依赖自然及人文资源的共性,通常与著名景区相伴而生。
在苏州经营一家两层民宿的孙女士说,通过网络直接预订,减少了中间环节,民宿的价格相对便宜,而且游客在网上能看到民宿的实景照片,也能看到对住宿的评价和打分,不仅让出行效率提高了,也让旅行的体验感更强。不仅仅是美景,还有人文历史记忆。
价格合适、体验特别、洗衣做饭功能设施齐全……在淘宝、大众点评等众多软件上,民宿,正逐渐成为影响年轻人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
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认为,作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业态创新,民宿不仅补充和丰富了旅游住宿的产品系列,同时也引领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开创了全新的消费领域,并且在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领域的作用彰显,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实践。
目前,以民宿为主要代表的非标准住宿成为中国旅游住宿业发展中的新动力,正成为众多业内人士的共识。
有专家指出,伴随着民宿发展驶入“快车道”,服务不到位、管理欠缺、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都会影响民宿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对于民宿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新兴产业,当下主要的作为应该是助推和引导,尤其是对民宿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设施要求、安全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作出明确规定,用法规性、标准化的要求使其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中工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