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English
咨询电话: 400-818-7856 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华恒智信,共同分享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工具,与顾问专家面对面!

生存教育的“中国特色”

发布时间:2018-04-0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学会生存”在现代中国被重新提出,那么,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适应能力”?传统的“适应能力”教育应该加些什么、减些什么?
“生存教育”与“素质教育”几乎可以说是从不同角度给予同一种意义的教育不同的名字。两者都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植根于社会,要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等等。
“生存教育”从培养人的各种“生存”能力和技能的角度去强调教育;“素质教育”从发掘人的潜能去强调教育。
如果一定要加以区别的话,“素质教育”的层次更高一些,涵盖的面更广一些。比如,人的审美、音乐欣赏等方面的教育,对一般的人来说,并不直接属于生存能力或生存技能之层面的教育,但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生存教育”有多重理解,最典型的有三种:
▌教人懂得“玩”游戏的规则
“生存教育”不是教育人去做一个正派的人,而是教人懂得游戏规则,但是懂得游戏规则的目的不是做个遵纪守法的正派人,而是懂得“玩”游戏的规则,甚至是懂得钻游戏规则的空子,从而得以生存。最有代表性的是《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在书里鼓吹和推销的观点。
▌“做人的教育”
“生存教育”实质上就是“做人的教育”,或者干脆用“做人教育”来代替“生存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就能“学会生存”。“做人”是首要的,是高于一切的。恐怕《信使》的译者持的就是这种观点,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定要把“学会生存”译成“学会做人”。
发掘潜能
“生存教育”就是要发掘人的各种潜能,增强人的生存能力,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及变化。
其实,世界各国的情况不同,差别非常巨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下属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只能提出一些一般性的口号,因此这些口号对各个具体国家不一定具有统一的、具体的、一成不变的指导意义。
比如,“学会生存”在贫困的非洲国家和在美国的含义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中国的独生子女所面临的社交能力退化的问题,和美国孩子抱着计算器丢了计算技的生存能力退化也是不一样的。这些个花样翻新的“学会”的口号,在发达国家来说,指的是教育应“以人为本”,以人为起点,以人为归宿。
有人把“生存教育”,归结为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
在中国文化里,“适应能力”的教育从来就有着浓重的传统色彩。
儒家的“做人”学说讲的就是人应该怎样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学会生存”在现代中国被重新提出,表明了传统的“适应能力教育”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那么,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呢?或者换言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适应能力”?或者再换一句话说,传统的“适应能力”教育应该加些什么、减些什么?
前面提到的对“生存教育”的三种理解,第二种,显然源于中国传统,而后一种则更具有发达国家的现代教育色彩。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生存能力训练营、极限能力挑战训练,等等,都表现了中国文化对现代教育理念不同程度的包容或认同。
然而我认为,“生存教育”,“适应能力教育”,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地将传统的“做人”教育加上现代的“生理能力训练”就能解决的问题。
适应能力包括社交能力,也包括生理、心理承受能力,还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等。
适应能力是由多种能力交织而成的能力,它可以从人的各种行为中折射出来。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做人”教育。
来源:《放开孩子的手》 
作者:黄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