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如何成为新的科技正确?
发布时间:2018-02-11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近来,中美两大社交网络不约而同地公开推崇同一个新概念:去中心化。
“我们很多人进入科技行业,是因为我们相信去中心化的力量,能够赋予人创建社区的权力。”1月初,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发布他的2018个人年度挑战计划时表示,“世界正在感到焦虑和分裂,Facebook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执行我们的政策时,Facebook犯了太多错误,而且我们还需要防止Facebook工具被滥用。”
2017年12月在回答《财富》主编亚当·拉辛斯基提问时,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也说:“从赋能最终格局来看,赋能者的安全程度、命运、利润等等,都掌握在中心化的赋能者手中;而腾讯进行的是去中心化的赋能。”一多月后,腾讯微信的负责人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Pro上表示:“去中心化与其说是平台的策略,还不如说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代表着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倡导“去中心化”,表现出科技巨头展示谦逊的努力。毕竟,仅就市值而言,新一代互联网公司几乎刷新了近一个世纪的纪录。2007年时,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还被能源、金融和电信公司占据,微软是唯一的科技公司代表;十年后,苹果、谷歌、Facebook、亚马逊、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占据了市值最高公司的前七家,且无一例外是互联网企业。
它们当然也承受着公共舆论的凛冽寒风。这些指责包括规模过大、压制竞争、个人隐私保护不力、令人上瘾以及对西方民主传统的冲击等。数十年前,那些能源、金融巨头们也享受过这份“待遇”,人们一边使用他们的产品,一边不停地提意见。
一向对新鲜事物持宽容心态的《经济学人》在最近一期封面报道中指出:“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的统治力越来越强,该如何控制他们?”这家老牌杂志给出了自己的观察:“大部分针对科技企业的抵制都有失偏颇。大企业一定就邪恶这种推定完全错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苹果广受尊重。原因很简单:即便是面临激烈的竞争,苹果依然能生产出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
如果你也同意“数据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的观点,就会相对容易理解今天的互联网公司为何能够赢得华尔街的慷慨估值,以及来自政策制定者、学界和媒体的挑战。
互联网公司的网络效应,使他们成为天然的大数据枢纽,也极易招致非议。因此,唯有建立一个“去中心化”战略和技术架构平台(区块链技术已可以实现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才可能化解当下的尴尬。
对于数据的搜集、传递、分析和储备,也不只是互联网单一行业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它已泛化到每一个行业。几乎所有行业都表现出对数据的兴趣,龙头企业都建立起庞大的数据系统:透过土壤传感器搜集田间数据,孟山都为农户提供种植建议,也从一家备受争议的转基因作物公司转型为一家农业大数据公司;丰田将在美国上市的2018款凯美瑞,将成为第一款向丰田回传数据的车型,通过对用户驾驶速度、出行路线、乘坐人数的搜集和分析,构建一个“全球云生态系统”,为丰田在自动驾驶领域争夺一席之地;星巴克如果打算在中国开设新门店,往往要借助一个叫Atlas的内部绘图和商务智能平台做出最终决策,此前,星巴克曾在美国孟菲斯利用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然后巧妙地将星冰乐的促销时间与之配合。
从这点看,今天的每一家成功的公司都是大数据公司,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从未如此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因此,如果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来审视今天的问题,答案可能是无解。比如,监管层可以分拆谷歌,却无法打破“赢者通吃”的铁律,不用几年,必将诞生又一家占据绝对优势的搜索公司。而这也是考验全球监管者之处:如何在依法约束的同时,又不至于过度监管扼杀创新。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