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武汉崛起轨道交通产业链
发布时间:2017-02-0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6条地铁线通车,通车里程达181公里,还有11条地铁线同步在建。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武汉共完成地铁投资1450亿元,其中,仅去年一年,就达360亿元。
一般认为:地铁项目每投资1亿元,将直接带动GDP增长2.63亿元。照此计算,武汉地铁投资已带动本地GDP增长3800多亿元。去年武汉万余亿GDP中,地铁投资直接贡献接近千亿。
地铁不仅提升城市功能,缓解交通拥堵,同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从勘察设计,到工程建造、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在武汉,地铁建设的快速推进,带动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加速形成,并日趋壮大。
轨道交通设计
跻身国内第一方阵
近年来,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设计队伍异军突起。“本土设计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足以支撑现阶段高强度的地铁建设。”铁四院副总工程师熊朝辉颇为感叹。
熊朝辉和他的同事,曾担任武汉地铁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和二期、3号线一期等地铁项目设计总体负责人,领衔设计整条地铁线路。
熊朝辉所在的铁四院,以武汉为大本营,累计在苏州、昆明等18个城市承担60余条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项目,其中15条线开通运营,通车里程近500公里,占全国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十分之一。
铁四院董事长蒋再秋说,铁四院发展进入国内轨道交通设计第一方阵,离不开武汉地铁建设的广阔舞台。正是武汉地铁高强度大规模建设,推动了铁四院的技术发展,锻炼了一大批地铁设计人才。
不止是铁四院。
在武汉本土设计企业中,参与地铁车站、区间、系统、车辆段、控制中心等设计的,有武汉市政工程设计院、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中铁武汉勘察设计院、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院。而参与地铁物业上盖设计的,有中南建筑设计院、中信建筑设计院等。
如果细分,仅车站装修设计,就有湖北美院文化公司、湖北羿天建筑装饰设计公司等多家单位涉足。前者参与所有武汉地铁特色站设计,由于艺术气息浓厚,声名远播,承接了南昌地铁1号线特色站装修设计。后者是一家民营公司,中标光谷综合体、径河延伸线的装修设计,业务范围已扩大至全国10多个城市。
武汉地铁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根据合同总额排名,武汉轨道交通设计领域本土勘察设计前五强分别是:铁四院,9亿元;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2.7亿元;武汉市政工程设计院,1.9亿元;中南建筑设计院,1.4亿元;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1.1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
地铁车辆实现“武汉造”
去年8月31日,武汉地铁6号线沌口老关村车辆段,一辆“鹦鹉绿”新车身披红色绸带,经大型起重机吊装,缓缓落到接车线。
这是武汉地铁迎来的第1000节列车,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生产。
武汉地铁集团车辆部经理朱圣瑞说,武汉地铁第一个千节列车历时13年,而根据开通计划,第二个千节列车会在2018年完成交付,“只需两年,就能实现第二个千节列车,这个速度在全国处于前列。”
令人欣喜的是,武汉地铁列车已实现本地化生产。
去年底开通的武汉地铁机场线,配备了12列“梅花红”列车,其中10列,产自武汉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
同时通车的地铁6号线,共有40列“鹦鹉绿”上线运行,其中5列,由武汉中车株机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
两家公司本来分别隶属于中国北车、中国南车,隔江相望,相互竞争,随着北车、南车合并,已一同成为中车集团在汉生产基地。前者于2012年12月在黄陂开建,2014年5月下线首列武汉造地铁列车“木兰号”,填补了武汉轨道客车在装备制造产业上的空白。后者2012年4月在江夏奠基,除为6号线提供地铁列车外,还将为汉阳有轨电车项目生产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
朱圣瑞证实,中车集团布局在汉的两家公司,已为武汉地铁生产列车34列200余节,均投用于已运营的地铁线路中。
而预计年底开通的地铁7号线、8号线列车,也有部分在黄陂生产。武汉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宝安称,如果时间充裕,可能加大在本地配套的比例。
另外,光谷有轨电车T1、T2线采购有轨电车26列,其中20列也在黄陂生产,已完成首列车试制,正陆续生产和交付。
李宝安介绍,为做好有轨电车产品,公司投入6000万元,新增各类工装设备50余套,并从芬兰进口价值400万元的气垫船倒运车辆,引入国内一流的充电装置,全方位升级改造调试供电制式。此外,为了适应有轨电车对温度、湿度以及空气颗粒物的标准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车内地板布、车窗玻璃全部在恒温恒湿的作业间进行粘接,车间地面一尘不染;建成同行业信息化集控程度最高的装配流水线,车辆生产过程及物流配送实现可视化、智能化。
据了解,武汉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落户后,已获得6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武汉市场份额大幅提高,产值更是年年递增——2014年:1亿元;2015年:4亿元;2016年:12亿元。预计今年将增长70%,达20亿元!
日前,省经信委印发《湖北省轨道交通装备“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从目前约130亿元,提高到600亿元。“汉产”轨道交通列车,也将迎来新的更大市场空间。
工程建造领域
“三大”“两小”共舞
地铁建设中,前期技术咨询、勘测设计仅占整体造价的2%左右,“大头”全在施工环节。
根据最近3年合同总额排名,武汉轨道交通施工领域本土前三强分别是:
中铁十一局,110亿元,在建项目包括被誉为“亚洲最美综合体”的光谷综合体,这是地铁建设的巨无霸工程;
中建三局,36亿元,在建项目有地铁阳逻线、纸坊线部分车站、区间,仅阳逻线,就有10台盾构同时掘进;
葛洲坝集团,19亿元,承建纸坊线部分车站、区间等。
这些总部在汉的老牌央企,在武汉地铁建设中大显身手。
而武汉两家地方国企武汉建工集团、武汉市政集团,也快速成长,分别拿下15.5亿元、13.7亿元的地铁订单,出手不凡。
运营维护
烽火通信进入国内三甲
地铁快速运转的背后,是一个庞大而严密的运营维护链条:司机、检修、站务、客运、票务、保洁、安检……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将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支撑运营维护的各种智能化新技术,需要不断升级换代。
从2002年至今,烽火通信先后承建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二期,2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二期,6号线一期、汉口北地方铁路、机场线的多个项目,涉及包括信号系统、通信系统、门禁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线网指挥系统等多个领域。
通过10余年的努力发展,在轨道交通通信行业,烽火通信集成服务已跻身国内三甲,旗下众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成功商用,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5年,烽火通信按下了武汉智慧地铁发展的“快进键”,一大波新概念和新技术蜂拥而至。
以地铁信号系统为例。当前,90%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采用2.4G赫兹WiFi技术,由于2.4G赫兹为免费公共频段,与民用WiFi存在干扰,影响地铁安全运营。烽火通信展开技术攻关,完成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CBTC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将6号线一期通信信号频段,切换至1.8G赫兹,相当于在原来信号传输通道之外再建一条高架桥,从根本上解决频段干扰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张勇传、赵梓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朝辉等专家评审认为,这套用于列车控制的车地无线传输系统,实现了国内首次LTE-M系统承载CBTC业务工程化应用。此项技术若推向全国,“钱途”无限。
链接
盾构机核心技术仍靠进口
地铁施工中,盾构机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装备之一,也是武汉装备制造未来的发力点。
2009年,民营企业湖北天地重工携手日本三菱重工,生产的盾构机“天地一号”,率先在江夏下线。
2010年,总部在汉的中铁科工集团联合日本小松公司,生产的盾构机“开拓号”,也宣告下线。
2011年,武重引进德国海瑞克公司技术,生产的盾构机,用于武汉地铁2号线中南路至街道口区间隧道施工,成功解决“丁字桥难题”。
据悉,汉产盾构机已成功应用于地铁2号线、3号线、6号线、11号线的隧道掘进。但遗憾的是,其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且目前还不是主力军。
中铁七局项目经理孔富勇介绍,曾在武汉地铁6号线区间“服役”的“奋进1号”、“奋进2号”盾构机,均产自总部位于河南郑州的中铁装备集团,每台造价4000万元左右,“先用于苏州地铁项目,后来转战武汉。”他说,盾构机设计寿命不长,大多为定制,改装后再利用,都要进行技术攻关。
去年12月,武重为成都地铁生产的“天府1号”盾构机顺利通过用户验收,刀盘直径8.6米,总重达1400多吨,这是目前为止武重生产的最大规格盾构机,也是较为少见的外地订单。
巨额投资化解过剩产能
武汉地铁集团计划合约部负责人常嘉算了一笔账:这些年,直接用于地铁建设的水泥、钢筋合同额约220亿元,约占地铁总投资的15%左右。
其中,水泥约20亿元,主要由亚东、华新以及三峡等诸多品牌包揽;钢筋百余亿元,主要使用武钢、宝钢和鄂钢的钢材;商品混凝土80亿元,主要用于生产管片和箱涵,紧跟盾构机,拼装在地铁隧道里。
统计显示,武汉地铁4号线二期铺轨所用的钢轨、道岔,合同额约4000万元,3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均为8000万元。武汉地铁集团透露,在建地铁铺轨所用的钢轨,大多来自攀钢,而不是家门的武钢。有关人士认为,宝武重组后,也许会更加重视家门口的地铁订单。
外地企业抢食武汉地铁“蛋糕”
总部位于山东济南的中铁十四局,承建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区间和徐家棚车站,中标价13亿元,其中定制德国海瑞克盾构机3亿元,工人劳务4亿元,土方运输1亿元,混凝土1亿元,再算上盾构管片拼装、场地租赁等其他成本,盈利空间有限,“我们第一次来武汉,先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该公司武汉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承震说。
接下来的地铁5号线,中铁十四局一举中标多个标段,今年将进入大规模施工。
武汉地铁集团计划合约部负责人常嘉多次参加地铁项目招投标,根据她的经验,地铁施工中所需的盾构管片、箱涵大多在本地生产,电器开关、电线电缆、防水材料、沥青路面等大多使用本地产品,挖掘机、起重机、钢支撑、脚手架、模板等施工机具均在武汉建材市场租赁,劳务工人大多就近招聘,可极大带动武汉本地建材、机械装备制造、租赁等上下游产业快速发展。
作者: 汪洋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