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停运 是“败给”共享单车了吗?
发布时间:2017-12-05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日前,一则《关于武汉公共自行车停止运营的公告》,引发热议。公告称,11月25日起,武汉公共自行车将全面停运。昔日“一车难求”的公共自行车,为何如今却鲜有问津、即将停摆?难道真是“败给”共享单车了吗?
曾经的“明星”如何一落千丈?
11月20日,武汉市江汉区香港路的公共自行车综合服务点,数十名武汉市民前来登记,申请退回200元公共自行车押金。
“很可惜!”对即将停运的公共自行车,市民邹先生深感惋惜:“车子骑起来很舒服,而且骑一个小时不收费。”
不远处的一处停车点,几辆公共自行车孤零零摆放在站台。站台的中控系统也没有开机。有的车辆长时间无人使用,车锁锈迹斑斑,挡泥板上贴满小广告。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最早始于2009年。由于收费低、站点多、车况好,项目运行之初受到市民欢迎。武汉高峰时,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参与运转,近100万人办卡租赁,甚至还出现过“一车难求”的火爆场面。随后,武汉的模式被多地推广,“公共自行车”这个新生词汇从武汉走向全国。
然而,随着运营的变化,这个民生项目的状况逐渐恶化:多数站点无人值守,有的成了卖报售烟的商摊;后台租赁系统瘫痪,部分自行车有借无还;残存的自行车多是“缺胳膊少腿”的坏车。
2014年,武汉市组建国有独资企业武汉环投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在武汉市城管委领导下,全权负责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运营。
为提高服务质量,公司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开通24小时租还车运营模式、对站点实行改造、让中控柜具备手机和电动自行车充电功能;此后又配备了电动汽车充电桩,以及手机APP缴费功能。
但种种努力,都未能扭转公共自行车下滑的颓势。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底,公共自行车投放车辆为4万辆,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不如往昔。
事实上,武汉宣布停运公共自行车之前,一些地区已不再新增、甚至叫停类似项目。例如,今年8月份,合肥市决定暂停公共自行车项目。
政府投了,企业赚了,为何运营不下去?
公共自行车项目为何叫停?武汉环投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在公告中称,随着共享单车快速发展,70余万辆共享单车已遍布武汉,较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为合理配置资源,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停止公共自行车项目。
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共享单车确实给公共自行车发展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全城只有几千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市民的使用体验肯定不如共享单车,再加上定点停放,投入、管理成本高,无法与方便的共享单车相比。
“武汉公共自行车,倒在运营和管理上。先有经营、管理不善的内因,才让共享单车变成了压倒公共自行车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业内人士说。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民企投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站、配车,政府给予企业项目补贴,并免费向企业出让广告资源作为公共投入。这吸引了众多民企。在三家中标企业中,鑫飞达公司一家独大,几乎垄断了整个武汉市场。
武汉相关部门免费批给鑫飞达20多块户外大屏和全部站点广告牌,此外还累计给予约5000万元项目补贴。仅鑫飞达一家,武汉市的投入折合3亿多元。然而,企业在拿到自行车项目后,却将经营目标投向了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结果导致政府投钱了、企业赚钱了,项目运营却难以为继。
公共项目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及扶持。调研发现,2014年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出现问题,原因在于顶层规划设计不够完善,建设规模、站点布局,投放数量,都没有纳入城市交通规划统筹体系。而面对屡被媒体曝光自行车站点“太多坏车”“无车可租”等问题,相关部门未采取措施督促企业整改,或中止合同停止投入,导致情况愈发恶化。
“公共”与“共享”不是“你死我活”
对于武汉公共自行车停运,有业内人士指出,武汉这种“政府投入+企业运营”的模式,本意是鼓励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重建设轻运营、重投资轻管理”的做法,也让项目陷入尴尬境地。
其实,在公共自行车建设上,国内也有比较成功的实例。杭州曾派代表到武汉考察,随后采用有别于武汉的模式——“政府投入+国企运营”。
2016年,杭州出台了国内首部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设置管理地方标准——《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设置管理规范》。大到选点、建设、验收、检测、评价等,小到锁止器、充电充气设备的配备,都能在《规范》中找到标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副院长赵一新指出,杭州的成功表明,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并不是“你死我亡”的冲突关系,两者的定位不同,有各自优势。共享单车更灵活,公共自行车停车更规范。如果关系处理得当,可相得益彰。
“从巴黎等一些公共自行车系统便捷的国外城市来看,只有坚持公益性,公共自行车才有普及的可能。这是国外许多城市发展公共自行车的共同经验。”赵一新说,对于公共自行车,政府必然要在资金和管理上大量投入,不能只交由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运营。
而一些专家指出,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管理实施,离不开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包括车辆的租赁系统、网络化的运营和调度系统、车辆通信技术、车辆定位系统等。目前,借鉴共享单车,多地公共自行车系统也开始技术升级,建设“无桩站点”。
而无论公共自行车还是共享单车,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将自行车交通纳入交通体系,统筹规划,同时建设基础设施。同时,规划城市的自行车交通系统要根据不同区域因地制宜。
“不能单纯地建几个站点放一些自行车就完事,要明确公共自行车的定位,健全这个体系,提供最便捷的服务。”赵一新说。
来源:新华网
作者:冯国栋 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