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技术驱动生态资本 碧水源的扩张有些看不懂
发布时间:2017-07-1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7月13日,碧水源发布2017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告称,上市公司比上年同期增长约85%-105%。
对这一华丽丽的业绩预告,公告解释道,在国家加强环保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公司较好地抓住了国家PPP政策的机遇,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随着PPP项目的落地与实施,2017年上半年订单与销售收入保持了较好的增长,相应的业绩与效益保持了较好增长。同时,公司上半年取得了较大的投资收益,较大地增加了公司上半年的业绩。
综合来看,这一总结,算较公允地反映了碧水源在上半年的经营业绩。作为水务企业的龙头,碧水源近些年的并购轨迹,由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进而多面出击,成为环保行业内翘楚,以技术体系著称的碧水源,显示出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一面。
6月,碧水源以8.4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北京良业环境70%的股权,加上之前已拥有的10%股权,碧水源以80%的股权成为该公司控股股东。此次交易完成后,明显提升碧水源在城市景观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领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良业环境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城市光环境运营商,其光环境服务主要涵盖城市大型灯光山水秀、城市文化旅游液晶观光带、城市路灯节能改造及新建等领域,曾成功操作过人民大会堂、鸟巢、APEC会议中心等国家级大型项目,业务范围远及澳洲、非洲。此前,双方已联合实施了延安、拉萨等地的城市灯光秀项目,其中,于2016年在延安实施的国内第一个规范的城市照明PPP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该项目还被列入国家发改委第二批PPP项目典型案例。
从水处理延伸到水生态,碧水源的商业版图得到了强化。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表示,通过本次收购,可以有效地实现产业融合、资源互换互补,将水环境治理和光环境治理相结合,共同开发文化旅游市场,同时,有利于公司在PPP环境下,开拓城市景观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新的服务内容,联合操作大型PPP项目。
河长制的红利
梳理碧水源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通过积极完善环保全产业链布局,碧水源已基本完成了转型城市生态建设综合服务商的目标。2017年上半年,碧水源在城市景观和水系治理领域斩获了一系列订单,预示着其业务正从水务业务逐渐向水系综合治理过度和延伸。
4月,碧水源与旗下全资子公司北京久安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标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城区城市水系建设PPP项目,该工程共包含6个子项目建设,包括白音花引水工程、红星沟防渗景观工程、龙湖公园工程、欧沐沦河天山镇段综合治理四期工程、天山西河景观改造工程、以及雅吉湿地公园水利工程,涵盖了引水灌溉、市政景观设计与建设、海绵城市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等诸多方面。
3月,碧水源与山西长治黎水河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黎水河(黑水河)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协议,参与该县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水领域的基础生态功能。
而2017年,正是河长制全面实施的第一年。水系治理和水生态环境整治,成为地方行政首脑的政绩关切,水环境治理大大加速,为碧水源迅速扩展业务,带来了良机。
此前,碧水源曾先后中标长春市伊通河流域治理、福州市晋安东区水系综合治理等项目。
在刚刚过去的6月,碧水源还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供水厂建设、污水厂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通过各自所具有的资金、技术、管理、融资及资质优势,互相协助,共同发展。
崛起于北京
碧水源崛起于北京,曾是北京市政污水项目的主要参与企业。凭借着独特的膜技术,碧水源的成长轨迹,曾是诸多环保科技企业效仿的标杆。
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曾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国家科委中国国际科学中心以及科技部任职。2001年创办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公司,并与清华大学合作,掌握了水处理的尖端技术――膜生物反应器(MBR)。
较之传统技术“沉淀池”,膜技术具有出水水质标准高(超过国家一级A标准)、占地面积少(只有传统工艺占地的1/3~1/2)、增量扩容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由于出水标准高,经膜技术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作为新生水源。
不过,这个尖端技术的拓荒之旅并不顺遂,造价高达5000元的“膜”技术要取代旧有的仅需1000多元的“沉淀池”技术,起初并不为市场所接纳。作为一项替代技术,只有量上去了价格才会下来。
与传统工艺比较,碧水源的MBR项目的运营成本更高,其中电耗占比更大。以碧水源曾承建的梅村污水厂为例,其运营成本在1.1元/吨,而其他多采用传统工艺的污水厂运营公司,如创业环保等,其运营成本仅为0.52-0.74元/吨。但总体来看,MBR项目出水品质稳定高于一级A ,因此对于支付能力强、对价格不敏感的政府客户仍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事实上,直到接到北京密云水库水处理工程,碧水源才真正迎来转机。曾有媒体报道称,正因为有着不同一般的政府关系,尤其是北京市水利系统内的关系,使得原本不太适合用于市政污水处理的MBR技术,开始广泛地用于北京各大市政项目。
或许可以印证这一说法的是:担任碧水源副董事长的刘振国,1987 年7 月至1990 年2 月曾任北京市密云县水利局干部,1999 年6 月至2006 年5月任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无论如何,经过了原始积累的碧水源,开始凭借其独家的膜技术,逐渐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订单。
碧水源式扩张
在水务市场立足之后的碧水源,很快就开始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向全国范围内布局,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当属云南水务。
云南水务是2011年云南城投旗下子公司云南省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碧水源共同投资成立的,是碧水源首家PPP模式上市公司,其于2015年5月27日在H股挂牌交易。
云南水务依托于国资背景,在云南省内有强大的政府资源,这一合作,为碧水源向云南市场开拓做好了铺垫。其后,经过一系列增资、股权转让后,云南水务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7.88亿元,碧水源所持股权稀释至33.23%,云南城投持股达45.43%,该公司也随之成为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PPP合作的典范。
成立五年来,云南水务发展态势良好,净利润以年均75%比例增长,其目前参控股公司包括大理水务、国清环保、云南城投碧水源等13家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水模式”,而云南水务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生力军,开始向环保全产业链延伸。
自云南水务上市以来,已完成收并购哈尔滨国环医疗固体废弃物无害化集中处置中心100%股权、晖泽集团有限公司65%股权、云南正晓环保投资有限公司60%股权、泰国PJTTechnologyCo.,Limited100%股权、宁德漳湾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100%股权、福安市赛岐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涉及资金近30亿元人民币。
碧水源方面曾多次表示,将在中国更多省市大力推广并复制云南水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
而到此为止,碧水源都是在环保行业内的纵向并购,这仍然不是碧水源唯一的扩张方向。不久前,作为中关村企业,碧水源与另外10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北京中关村银行,该银行以科技金融为最大特色,参与打造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作为一家传统意义上的环保科技公司,碧水源迈出了跨界的最大一步,让人感觉有些看不懂。
从掌握核心技术的膜技术开始,碧水源由水处理,进而将业务拓展到水生态和水系治理、生态小镇,进而借助资本的力量,构筑环保产业全产业链,再跨界向金融等行业渗透,碧水源的扩张之路叹为观止,也为后来者提供了镜鉴。
来源:中国生态资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