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高效低碳循环技术成为纺织业角逐新高地
发布时间:2017-12-19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最严”环保督查还在继续,环保税就又要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再过不到1个月,运行38年的排污费制度将永远退出历史舞台,被环保税代替。
由“费”改“税”,本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费用是增加还是减少?环保税的征收,能否成为促使纺织印染企业减排的一剂“猛药”?
本质变化:刚性执法 倒逼减排
1979年,我国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确立了排污收费制度。按照规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标准的排污者,需要缴纳一定的治理污染或恢复环境破坏费用。
官方数据显示,2003年-2015年,中国累计征收排污费2116.99亿元,缴纳排污费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累计500多万户。
“现行排污费执法刚性不足,导致一些地区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划定‘无费区’、‘企业宁静日’等,不征收排污费。”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表示,排污费征收管理不规范,且不具有强制性,“排污量小的企业不征税,并且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也很多”。事实上,这反映了排污费制度的不合理之处。排污者只要不超过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便可无偿使用环境自净能力资源,客观上造成企业密集地区排污总量无法控制的局面。
温宗国指出,“费改税”可倒逼企业主动减排,增强刚性执法以减少环境污染。虽然应税污染物仍然是大气、水、固体废物和噪声4类,但征收的税额直接与企业的排污量关联。“最重要的是,排污费更多意义上是一种行政手段,而环保税是基于市场机制的调节手段,以此来改变企业的环保行为。过去,部分企业会存在侥幸心理,并未足额缴纳排污费。环保税开征后,这部分费用不再留有余地,企业必须依法缴纳。”
费用变化:总体平移 项目增多
“费改税”后,征收标准的变化是纺织印染企业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考虑到各地情况差异较大,环保税法在适用税额方面给予地方一定的授权。作为我国重要的纺织大省,浙江、江苏总体遵循“费税平移”的办法。如浙江大气污染物适用税额每污染当量1.4元,四类重金属污染物适用税额为每污染当量18元;水污染适用税额每污染当量1.4元,五类重金属污染物适用税额为每污染当量1.8元。而江苏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中的主要污染物征收标准分别是每污染当量4.8元和5.6元。
浙江省印染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高级工程师马知方对此表示:“环保税法是按现有的排污费平移为税而设计的,理论上来看,企业不应增加负担。但费改税后,排污项目或有增加,因此印染企业交税或将多于交费。”
据了解,相比其他税收法律法规,环保税法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十分明显。在污染物方面,环保税法包括61项水污染物、44项大气污染物,还涉及水污染物的pH值、色度、氧值等10种,合计115种污染指标,另外还有4大类固体废物。专家认为,多种污染物和指标都需要测算、计算以及监测,比一般税收征管中涉及的企业销售收入等指标要复杂得多。
“环保税法施行之后,企业利润或将再度受到挤压。” 浙江三元集团杭州集美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长海坦言,就目前的现状而言,纺织原材料成本持续攀升,企业人力成本也逐年走高,导致企业利润很薄,如果税收增加的话,企业压力将进一步扩大。
浙江荣大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荣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虽然目前企业生产开工良好,但环保成本持续走高,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费改税’后,意味着企业的环保成本将继续加大,企业将在困难中前行。”
“企业目前开工维持在八九成,预计年前也将维持现状。对于环保税的实施,目前还不能确定将会有何影响。”江苏新凯盛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东说。
趋势变化:绿色发展 刻不容缓
无论企业是否做好准备,环保税开征的日子已屈指可数。“对企业来说,只有发展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才会减少税收成本,这将促进企业推进产品转型升级,重点去发展更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产品,以形成新的竞争力。”众多业内专家认为,在如今的大趋势下,企业的发展之路是绿色转型,谁首先转型,谁就将抓住机会。
“我们已经请来专业机构为公司环保能力提升做了详细方案,目前已经在抓紧实施技术改进。”博森织染(嘉兴)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凯介绍,公司在污水、噪声、固废等方面的处理都严格对照新规进行了整改,以不折不扣照标提升为目的,加紧开展相关工作。
与博森织染同样积极进行环保技术提升改造的,还有浙江中昕染整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施寒江除了关心生产之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提升环保能力上,每天都要到环保设施运行区走走看看,确保各项技术改造工作顺利推进。他分析说:“未来,国家对环保型企业将有更多倾向性,相信后续也将出台更多环保政策,这对于提前转型的企业将是一大机遇。所以,我们肯定要严格按照这个方向去走,早提升早受益。”
“我国作为纺织印染大国,虽然在绿色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行业之前高增长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行业绿色发展刻不容缓。”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就此指出,清洁、高效、低碳、循环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和未来角逐的新高地。
来源:第一纺